一:朱老总的遗托
1976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沉重的一年,这一年中,我国的三个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神州大地哀恸不断,民众悲痛万分!
1976年7月6日下午,戎马一生的朱老总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共和国又得到了一位好元帅。
哀悼现场
朱德元帅去世后,中共地方致了悼词,朱老总生前的战友们也纷纷进行了悲痛的哀悼。
然,朱老总在弥留之际,还是忘不了他背后那绚丽的祖国山河,康克清作为他一生的革命伴侣,不断谨记丈夫的遗托和期盼。
这天,受朱德生前的嘱托,康克清登门拜访,来到了另一个元帅,叶剑英的家里。
叶剑英和朱德有着很深的革命交情,两人既是战友,也是知己。
康克清
康克清对叶剑英说:“叶帅,老总有话对你讲!”
叶剑英轻声问道:“大姐,朱老总走前有什么交代?”
而后,康克清将这一嘱托详细地转述给了他,叶剑英听后,沉默片刻......
老总的嘱托是无私无利的,他点了点头,心里面不由发出了连连的赞赏。
那么,朱老总寄托给叶剑英的交代究竟是什么,以致于让他的心中感到了无比感慨!
第二,朱老总又为什么要偏偏留给叶剑英遗托呢?这要从两人的友谊说起。
叶剑英
二:朱总和叶帅的配合
朱德和叶剑英的结识是在南昌起义前不久,这两位革命将领其实有着十分类似的地方。
从年龄上看,朱德是1886年出生的,叶剑英是1897年出生的,朱德比叶剑英年长11岁,不过,两人都是军校云南讲武堂毕业的,毕业后曾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
后来,两人都参加了北伐和平,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两人开始自动接触马克思主义。两人身上类似的革命经历让两人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南昌起义之际,朱德和叶剑英初识,当时朱德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叶剑英则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
叶剑英在广东
一见到朱德,叶剑英就被朱德身上的那种成熟稳重的威严给折服了,而朱德也十分赞赏叶剑英身上的年轻无为。
叶剑英虽然没有参加南昌起义,但是在他的努力下,敌人反革命的阴谋没有得逞。
最初,贺龙和叶挺的部队成功开进南昌,而朱德带领的起义军也成功抵达,南昌起义得以成功实现!
这是两人的一次无声的默契配合!
年轻时候的朱德
在那个危机四伏、颠荡不安的时代,叶剑英清晰看出了蒋介石反革命的阴谋。
随即,他果断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毅然地发起了“全国通电反蒋”的檄文,而后奔赴武汉、整理起义军,其胆识和魄力令人敬佩!
叶剑英在“反蒋檄文”中义正严辞地说:
“我反蒋不为别的,只图个革命,在这里不光有蒋某人,我们的枪要对准任何一个反革命的人!”
听到叶剑英的演讲,台下的人无不拍手叫好,这番慷慨陈词也加深了朱德对他的印象,两个人倾囊相交,彼此鼓励,一起探讨救国之路,从此,他们开启了长达50年的革命友谊!
而在评价叶剑英时,毛主席说:“他就像北宋的宰相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主席的这句评价也说明了叶剑英是一个能够从大局出发,在关键时辰发挥重要作用的人!
正是基于这一点,朱老总才一心将本人的遗托交给了叶剑英!
这背后表达了他老人家对叶剑英的满满信任。
抗日和平时期,叶剑英担任了地方军委参谋长,他审时度势,协助毛主席和朱德指挥战士们对日作战,对此,朱德十分肯定叶剑英对加强我军参谋工作建设的措施!
毛泽东、朱德、叶剑英、彭德怀
两人在工作中的密切配合致使军队不断向正规化,现代化发展。
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他们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美军观察组来时看到这些成绩才顿悟:
三:志趣相投、革命友谊
抗日和平胜利的第二年,
这一年12月1日是朱德元帅的60岁诞辰,叶剑英虽身在北平,却没有忘记这位总司令的生日。
在他心目中,朱德是一位质朴纯良、敦厚慈祥的军队领导,朱德一生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所以,叶剑英非常敬佩这位领导,随即,他率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全体同志给朱总发来了贺电,
贺词热情弥漫地写道:
“在您六十年的革命岁月中,经历了中国辛亥革命,北伐和平和平、南昌起义,十年土地革命和八年艰苦的抗日和平。这是一页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百折不回艰苦奋斗的伟大史诗。
我们坚决相信您、相信毛主席,带领军队,一定能彻底粉碎敌人的一切进攻,打出一个独立和平民主解放的新中国。”
朱德收到贺词后,感动之余也有牵挂,这两个志趣相投的革命军人早已互相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革命挚友。
刘伯承、叶剑英、朱德在延安
他们彼此在精神层面上相互依靠,在工作上密切配合,这种革命情谊让人感动又倾慕。
而之所以说他们志趣相投是因为他们不只能征善战,还喜欢作诗词。
所谓,煮酒会英雄,以诗会友,两人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困难险阻、苦闷郁结、都以作诗的方式抒发排解,彼此互道衷肠。
延安时期,朱德,叶剑英,董必武等几个民主人士在延安成立了“怀安诗社,”他们一行诗友也被尊称为“怀安诸老!
以诗言志、以诗抒怀,老一辈革命家们用诗词抒发着本人对革命的赤胆忠心,诗词中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怀安诗集精选
1940年5月,朱德离开八路军总部,去重庆谈判团结抗战的问题。
谈判后,他在归途中,心系祖国未来、忧叹抗战艰苦!途径到太行山山区,朱德瞭望那十万八路军健儿同敌人血战近三年的战场,不由心潮崎岖,思绪万千,
他写下: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这一诗词中的苦忧让叶剑英产生了共鸣,叶剑英明白朱德用诗词来抒发对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一致抗日的期盼。
随即,叶剑英挥笔回复: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
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
两位英雄惺惺相惜,以诗交流,朱德读完这两句词后,回味无穷,在炮火连天的和平年代,叶剑英对他的了解让他的心里感到了一丝慰藉。
朱德不由感叹:“叶剑英真是我的知己啊!”
建国后,朱德和叶剑英亲密交谈
而后,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两位革命将领秉承着相同的革命抱负,努力之奉献了本人的全部,直至到生命中的最初一刻,也都不忘祖国和人民的期盼。
四:不负嘱托,完成所愿
晚年的朱老总身体十分不好,和平时期的常年劳累击垮了身体的免疫力,稍微一受凉,就会患上感冒。
前期家人们并没有过重的在意,而是根据感冒的症状开几副药品医治,可随着感冒次数的增多,朱老总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并发症,进而转化成肺炎。
朱德在看材料
再加上有糖尿病,朱老总的晚年也饱受病痛的折磨。
朱德病重后,叶剑英十分担忧,日理万机的他每天都吩咐女儿给医院打电话,问询朱老总的身体怎样样了。
1976年6月底,朱德的病情突然加重,糖尿病引起肾衰竭,导致他全身浮肿,前来探望的党的领导人万分焦急,他们指示医生,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抢救朱老总!
然而,一切都晚了,这位共和国的元帅似乎也晓得本人时日不多,他在垂危之际拉着妻子康克清的手说:
“我们的军队还有老同志在,他们是靠得住的!”
康克清明白丈夫的意思,她俯下身子趴在朱德的胸口前,朱德在这里又说了几句遗言,并嘱托他一定要转述给叶剑英。
聂荣臻、朱德、叶剑英
康克清点了点头,泪水浸湿了她的眼眶,她悄悄拍了拍朱德的手:“放心吧,一定没事的!”
7月6日,朱德带着这份遗托安静地闭上了眼睛,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无不悲痛欲绝,毛主席称他是“人民的光荣!”
在朱老总去世几日后,康克清遵照丈夫的遗愿,来到了叶剑英的家里。
作为朱德一生的挚友,叶剑英察觉到了康克清此行的目的,他焦急地问道:“怎样样,朱老总有什么交代没?”
康克清讲道:
“老总说,我们的军队是伟大的,绝大部分干部和群众也都是好的,军队里有你们这些老同志,是靠得住的,希望你能够在党地方的领导下,稳定局势!”
朱德
叶剑英听完后,赞赏道:“还是老总有这样的分析啊,我很敬佩!”
就这样,叶剑英不负所托,在党和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最初使党和国家继续步入进了正轨的道路!
这就是共和国的老帅,直至最初一刻,他们依然坚守在一线上为人民谋福利,无私无利、为国为民,两位老总所创立的功勋将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永远熠熠生辉。
上一篇:《芦川词全集》安徽巡抚采进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