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家国(三)
--宋小濂诗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亡羊补牢、半生筹边
经过多年的对外交涉工作,作为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名臣和爱国人士,宋小濂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每一件对俄交涉的事上都抗争到底,但却依然得不到清政府的认可,但他却仍然义无反顾地与乱世抗争。所以作者经常借诗言志,抒发本人的情怀。
在呼伦贝尔任职的三年多时间里,宋小濂尽心竭力,无米也要成炊。他积极设学垦荒,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兵农并务,筹边措施力求适宜,整理重设二十一座边防卡伦,为呼伦贝尔地方的安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他还不畏艰难,亲身踏察一千五百多里的水陆国境线,写出《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成为后人研究呼伦贝尔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清代的卡伦
宋小濂还毅然上书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出会勘中俄国界的具体建议。后奉命与沙俄代表儒达诺夫会勘中俄中段边界。俄人骄横,欲将我满洲里攫为己有,但宋小濂大义凛然,依据条约,应以山川情势,征引各种图说,据理力争,寸土不让,用他本人的诗句描述,“三年苦撑柱,尺土期保障”。
鉴于边防之需,宋小濂向清廷陈述利害,建议设立卡伦,仿古屯田制,以充实边塞。清政府虑及到呼伦贝尔所属边界接壤强邻,宜先屯兵以强边的重要,因而宋小濂的设卡伦建议得以实施,他整理重设二十一座边防卡伦。宋小濂为当时的中国北疆筹边戍土,保家卫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呼伦贝尔纪事》诗中,他写道:
“我武生愧李将军,我才远逊赵翁孙。
岩疆权镇作都护,筹防拮据营边屯。”
作者虽自谦武不及李广,文不及赵翁孙,但也一定会仿效二人,在手头拮据,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把守卫边疆的利国利民大事做好。“亡羊补牢虽已晚, 余羊尚在庶几免!”,作者表达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我辈当奋起担责。
在《放歌行 巡边途中作》一诗中,“世间富贵我何有,天下英雄谁可当。”这种振聋发聩的心灵之问,足以让天下的无数英雄汗颜。我不求富贵,只求保家卫国,让百姓安居乐业,我做到的,你们都做到了吗?
“儒生俗士昧时务,文明顽锢徒分张。
国家大势如累卵,奋身畴与争存亡。
诸公方自廓权力,零金碎玉集地方。”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愚蠢无知,割据势力,致使地方权力削弱,进而才导致了侵略者越来越嚣张,你们问心无愧吗?这里的儒生俗士指的是当朝的官员们。如果大家在大厦将倾之时都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局面肯定不会如此被动。这是宋小濂的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只是,有谁会像他这样去做呢?“此身可没心不没,灵魂呵护无敢伤。”为了这个国家,我的身可死,但我的志却是不灭的。“望气发取进天子,凿匣展视惊庙堂。要言至计契神圣,当机立断绝徬徨。小用大用各无效,危者复安弱者强。”作者感叹,谁能作成这种惊世之作,让世人都幡然醒悟,全民都奋身而起,为国效力,功劳无论大小,那样就一定会化险为夷,由弱变强。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作者心中美好的愿景罢了。
在《额尔古纳河》一诗中,“约书一纸弃天险,黑龙江水来平分。”指的是清政府放弃天险,最终以黑龙江中线为分界线,这句是典型的记述历史。
此外,《边声》中,作者还有很多描写的是呼伦贝尔边境当时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情况,这些诗都是在记录那段时间的历史。
在宋小濂的作品集《边声》里的《和多竹山见怀原韵》一诗中,他写道,
半生心事在筹边, 黑水黄沙二十年。
拟筑金城怀汉将, 愿标铜柱限蛮天。
云垂瀚海迷残照, 岭断锋车曳远烟。
对此只应低首愧, 敢将勋业问前贤。
弥望风云郁亚欧, 玉门关外老班侯。
荒陲野戍开生面, 幕府清才忆旧游。
腰肘羞悬新印绶, 梦魂常绕大刀头。
松花江上兼葭水,一棹烟波泛晚秋。
这是作者与好友多竹山,即其同乡成多禄和的一首诗。“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这是宋小濂写的最著名的一句诗。作者开门见山,直抒胸意,表达了本人把半生的精力都用在效力边荒、保家卫国艰苦环境条件下的革命事业中。“金城”和“汉将”暗指作者要仿效班固和李广保卫边疆。“标铜柱”和“限蛮天”,在此指立中俄界碑,明确并固定边界,防止敌人继续入侵。“老班候”即班超,他也是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功劳卓著,封定远侯,作者借此抒发本人未能如班侯卫国立功的伤感心情。
在《求李佑轩作兴安立马图以诗代谏》中,宋小濂写道,“万里边荒忧国恨,一鞭风雪壮游身。”身在万里边荒,宋小濂心中却不断忧国忧民,甚至是恨铁不成钢,但无论如何,他也都尽心尽力,为维护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而奔走呐喊。
在《将去呼伦贝尔留别司局诸僚属》刍议。”作者用程德全对本人的评价表达本人的才能,甘心为守边的将军作幕僚献计献策。也正是在程德全的提携下,他才如日中天,三年就成为道员,而且还是二品咨议官,外务部的议约顾问,在很多人眼里,外务部议约顾问只是一个没有什么权力的牌位,但实际上,宋小濂却成为名符其实的外交官中的外交官,称其为清末第一位的外交家应不为过。这也证明了当时的清末无人可用,不得不用这个不花钱买官的弱国能臣,勉强支撑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无论是在漠矿生活的十年,还是第二次到漠河后,宋小濂不断在想着如何筹边戍土,保境安民。前十年,他是在看在想,后十年,做为一方大员,他是在具体落实这些想法,所以才有了“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的诗句。虽说是在亡羊补牢,但毕竟还能补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筹边过程中,宋小濂所到之处,建章立制,规格严格,宋小濂所做之事,抓铁留痕,功夫到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