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东馆特辟“馆藏精品馆”,正举行的展出名为“典册琳琅”。展现了很多上海图书馆的看家宝贝。
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文物、海内孤本!就在上图东馆七楼馆藏精品馆。
其中,就有可谓“镇馆之宝”的宋刻本《长短经》。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
宋代雕版印刷兴盛,宋刻本印制精美,版式疏朗,用墨讲究,书法精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珍藏价值。
明代高濂就曾评价:“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
由于宋刻本已有千余年历史,能够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存世极少,难得一见。在古籍珍藏界,宋版书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
李白文章,趙蕤术数
《长短经》,是唐代赵蕤撰写的一部经世致用之书。赵蕤字太宾,号东岩子,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盛唐时期学者。他博于韬略,长于经世,却避世隐居,唐明皇多次想征他去朝廷里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对于赵蕤大家或许不熟悉,但他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朋友——李白。赵蕤与李白并称唐代的“蜀中二杰”,当时更有“李白文章,趙蕤术数”的说法。
《长短经》是一部自创先秦至隋兴衰存亡,纵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的杂家类书,多涉及权谋与驭人等内容。全书分文、霸纪、权议、杂说、兵权五类,汇集了儒家、法家、道家甚至阴阳五行等各家的说法,这其实与战国纵横家的思想颇为类似。
“长短”二字,出自代表纵横家学术的“长短纵横之术”这个词。纵横家作为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局限于一家之说,次要目的是通过本人的辩才,分析天下局势,协助列国称霸。可见,纵横家的学术十分切近现实,是一种“经世致用”之学。
乾隆御题
上海图书馆馆藏的《长短经》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版本,也是宋刻孤本,避讳至宋真宗的“恒”字,书中镌有“杭州净戒院新印”、“净戒院印”的刊记。这部书在宋代虽然刊刻过,但到了元、明两代却很少流传,几乎没有见到过翻刻甚至抄本,直到清代才有人将它刻入丛书。
清初时《长短经》为徐乾学传是楼珍藏,后来又传到了励守谦的手里,当时正赶上乾隆皇帝诏修《四库全书》,励守谦为《四库》的编修,他以馆臣的身份进献书籍,这部书就是他所献书籍的其中之一。
为了鼓励各方进呈书籍,乾隆皇帝承诺如遇孤本秘籍,必将亲笔题咏其上。这部《长短经》的首叶就有乾隆三十九年御题绝句四首,可见他对这部稀世之珍的注重与喜爱。
翁氏藏书
上海图书馆馆所藏的这部《长短经》来自于翁氏藏书,此书是翁同龢在清光绪十三年得到的,在他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翁同龢赞赏这部书为“宋刻之极佳者”,然而价格也十分高昂,书商竟开价八百金,最初以三百五十金“巨价”收得。此后,这部宋本不断由常熟翁氏家族珍藏。
“翁氏藏书”,是指明代以来生活在江苏常熟之翁氏家族中翁咸封一支的藏书。翁咸封之子翁心存勤于搜罗,得到陈揆稽瑞楼等各家藏书,质量已颇可观。
翁心存之子翁同书、翁同龢承继前人的藏书事业,搜罗益富,考究益精,校勘益密。清末怡府主人书散,翁同龢收得部分精品,更使翁氏藏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而他们的子侄孙辈,均能承继先志,谨守藏书,不使失墜。翁氏藏书至今已历六世,它们也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全体。
◎2000年3月24日
80种“翁氏藏书”入藏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翁同龢后嗣翁万戈先生将包括《长短经》在内的一批古籍善本带到了美国。历经翁氏五世守藏,直至2000年由翁万戈先生转让,这部书最终随着翁氏藏书一同落叶归根,重回故国,入藏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