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有差不多200个中文译版,而《小王子》的中文版更高达400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读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译本时该怎样选择?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资深翻译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授王友贵,在重庆给书迷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如何正确挑选一本名著?》的讲座。
1、和原文保持一致是最高原则
“首先,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文体上都要和原文尽量一致。”在讲座中,王友贵说,这可以说是翻译的最高原则。王友贵举例说,比如原文作者故意用弯来绕去的方式说的,如果小说翻译家翻译成了很直白的言语,这就是失真了。
王友贵说,译文还应该尽可能和原文想表达的意境一致。“原文是很美的,如果用很粗糙的言语翻译出来,那就是亵渎原著。”在王友贵看来,在上面这两条之后,才是我们经常说的“信达雅”。
2、译者再有个性也应排第二位
有心的人应该有印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不少媒体都认为其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功劳不小,这背后其实是近年来译者越来越受注重。对此,王友贵说,前提也是译者是尊重、忠实原作的。
这时,记者提到了多年前引发争议的冯唐翻译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王友贵表示,“冯唐的翻译就是个性太突出了。”王友贵说,过去翻译家是特别讲究克制的。“翻译作品是地毯的背面。这就是说翻译家不要太多展露本人的个性,不要把本人的个性当成是原作者的个性来表达。”在王友贵看来,译者翻译时是“戴着镣铐跳舞”,如果译者要特别表达本人的个性,其实就是外行。
3、认准译者和出版社
“买到翻译得不好的名著,就像交到一个你不想交往下去的朋友,那是最蹩脚的。”王友贵说,具体到文学作品的翻译,其实耗时长短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问题,“但据我所知,一个译者每天能翻译5000字就算很多了,如果要字斟句酌,一天能翻译3000字左右最好。”
具体到如何选择好的译作,王友贵说,次要还是看译者和出版社。“很多世界名著都有知名译者与之配对。”王友贵举例说,像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好的就是傅雷和陈占元翻译的版本,安徒生的作品就是叶君健翻译的版本。出版社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些出版的就非常靠谱。”
4、现在的外语教学和需求是脱节的
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友贵日常更多是在教学一线和学生们交道,所以在译者应有的素质培养上也非常有发言权。“能翻译出好的译作,其实更考验的是译者的目标语水平,像英译汉就是看汉语水平。”王友贵说,比如原作的意思译者看懂了,尤其是那种妙趣横生的神来之笔,怎样用恰当的中文表达出来,就完全看译者的水平了。“散文、小说、诗歌,翻译好了之后可以丰富母语,翻译得不好就是亵渎母语。”
王友贵说,要做到这些,就要求译者必须有一颗跟随原作者的心,“原作者上刀山下火海,译者就一定要跟着。”但具体到译者的培养上,王友贵婉言,当下大学翻译专业的学生都是和社会需求脱节的,“比如,出版社和读者都有高质量文学翻译者的需求,但大学教学时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毕业走向没有设计和定位。”王友贵说,较为理想的方式应该是结合学生本人的意愿,选出文字、翻译功底都很扎实的小部分人进行专门的翻译培训,“文字工作不能大兵团作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