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苏联斯大林的办公室中气氛剑拔弩张,斯大林和军队领帅朱可夫争持的不可开交。
此时正在苏德和平的关键时辰,他们两个人却因为战场上的一些问题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眼看两人争持得愈发激烈,这时斯大林的侍卫长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只见他上前一步,扬起右手,干脆利落地打在了朱可夫的脸上,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侍卫长竟然又添了一巴掌。
洪亮地两声响让整个办公室霎时清净了,朱可夫怔怔地看着侍卫长,斯大林也不再争辩。
沉默片刻,朱可夫气极,当即甩门而去,这场争端就这样荒唐的结束了。
但实际上,侍卫长此举虽然对朱可夫多有冒犯,在某种意义上却相当于救了他一命。
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争持?为什么说侍卫长此举是救了朱可夫呢?
1941年6月,德国率先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军队,兵分三路入侵苏联,北进列宁格勒,中进莫斯科,南边则是到了基辅,苏军应战不及,损失惨重。
仅用了三周时间,德军就向南推进了300-600公里,到7月下旬,基辅已经是岌岌可危。
身为一国元首,斯大林主张不应该放弃任何一寸国土,但身为一军统帅,朱可夫却坚持,应该暂时撤离保存实力,方便日后反攻。
双方就这样起了争论。
朱可夫有理有据地对此做出了分析:“德国军队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苏联的地方方面军,然后攻占莫斯科,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放弃基辅,抽调军团加强地方方面军。”
斯大林一听更来气了:“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来!几乎是在胡说八道!”
看着暴躁的斯大林,朱可夫沉默了。
一战迸发时,18岁的他奔赴前线,和德国人打了两年的仗,多次负伤却侥幸地活了过来。
四年后苏俄内战,22岁的朱可夫成了一名红军,他在莫斯科第1骑兵师第4团服兵役,并于次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1939年的远东对日和平,朱可夫声名大噪。
这一年5月,日军在哈拉哈河地区频频对苏联进行武装挑衅,紧急关头朱可夫被任命为远东第1集团军司令,对日宣战。
战场上,他大胆地采用迂回包围的战术,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遭到了举国称赞,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
1940年5月,44岁的朱可夫因为战功显赫,被提前晋升为大将。
他多次亲历前线,作战经验丰富,所以他清楚德军此次作战是有备而来,无论是火力,还是前线的预备形态,苏联现在都远远比不上德军。
所以这次朱可夫怎样也不情愿听从斯大林的命令。
就在双方争论不下的时候,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突如其来的两巴掌让空气霎时凝固,只听他掷地有声地说道:“身为军人该当服从军令,有违令者,轻则撤职,重则军事法庭审问!”
这场争持平息了,但是其他人却为侍卫长捏了把汗,这可是一国将军,在这样的场合下受了气又怎样会轻易放过他呢?
但出人意料的是,朱可夫事后虽然被撤了职,却并没有指摘侍卫长,因为事后冷静下来,他才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斯大林脾气暴躁,如果两人继续争论下去,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是谁屈服于谁,而是本人直接死在了斯大林的枪口下,侍卫长这样一来不只可以熄灭斯大林的怒火,同时也能保住了了本人的性命。
这场争论过后,斯大林一怒之下解除了他总参谋长的职务,将他降为预备队方面司令员。
很快,斯大林就意识到,朱可夫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这场德国发起的闪电般的进攻下,仅过了两个月时间,苏联的西南方面军就被德军包围在基辅地区,66万的士兵就这样被消灭殆尽,基辅陷落。
此时情势相当严峻,莫斯科随时可能遭到进攻,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将朱可夫找了回来。
因为身为苏联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朱可夫或许是独一有可能扭转战局的一名将领。
也正是因为有足够的实力,所以朱可夫才有“违逆”斯大林的胆量,同时也有了再次皮甲上阵统帅三军的资历。
解救列宁格勒
斯大林将朱可夫派往了列宁格勒的前线,临走前,斯大林吩咐他:“列宁格勒现在很困难,德军如果占领了列宁格勒,下一步就是进攻莫斯科,哪里的部队全部交由你指挥,你需要带谁去就带谁去,你可以本人挑选信任的人。”
朱可夫上场之后,战场上的局势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朱可夫拥有坚定的意志,他严格要求将士们:“即便战至最初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
随后,朱可夫将高炮部队调整到乌里茨克等高地,专门用来对付敌人的坦克,各种大炮则是被集中到了关键地区,经指挥中心统一调配。
他在敌人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炮火系统,密集的炮火屏障和步兵协同作战,无效减缓了敌人进攻的步伐。
7月份的时候,德军每天能前进大约5公里,但是到了9月份,一整个月下来,前进距离甚至不到2公里。
1941年9月19日,是德军的最初一博,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普尔可沃高地发起猛攻,这次轰炸足足持续了17个小时。
在德军以为列宁格勒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苏联将士们挡住了德国的进攻。
这个9月无疑是列宁格勒最难过的日子,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战场,乌里茨克附近有一条溪流,那里也被德军的鲜血染红了数日。
他们凭仗坚韧的意志,守住了列宁格勒。
一个月后,列宁格勒保卫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斯大林又一个电话打来,将朱可夫召唤回了莫斯科,因为此时的莫斯科首都已经是岌岌可危。
10月7日下午,朱可夫突破重围,飞抵莫斯科,他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克里姆林宫。
此时苏联的列宁格勒被围困,基辅沦陷,斯摩棱斯克也已经被攻占。
从9月底的时候,德国就制定了“台风”作战计划,企图在入冬前就拿下莫斯科。
一见到朱可夫,斯大林就像是看到了希望,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指着地图上的莫斯科向朱可夫说道:“你瞧,这里的情况很严重,但是我又无法得到任何关于西方面军的真实情况的报告,我们甚至不晓得敌人的进攻地点和兵力,所以很难做出判断,嫌早我需要你马上到西方面军的司令部去,弄清楚战况,然后汇报给我。”
朱可夫接过指令,点点头,正预备出门,斯大林忽然叫住他,有些迟疑地问道:“你深信照实回答。”
朱可夫沉吟片刻,然后坚定的抬起头:“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
很快,朱可夫再次奔赴前线,战争最危急的十几天里,朱可夫每天守在地图前,力求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前线的消息,做出决策。
这十几天时间,朱可夫平均每天几乎只睡两个小时,直到危机解除,朱可夫就会暂时放下紧绷的神经,暂时昏睡过去。
在朱可夫的带领下,莫斯科保卫战再次取得了胜利。
这场和平粉碎了德国试图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但希特勒并没有就此放弃进攻苏联的预备。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年夏,纳粹头子希特勒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要求德军同时进攻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产油区,但这个两线作战的决定,成了德军失败的开端。
7月17日,德国“B”集团军群开始猛攻苏联的前线阵地,双方激战将近一个月,最终德军还是占领了苏联的迈科普油田,这座年产250万吨油田的丢失,让苏联损失惨重。
8月21日,纳粹党占领了高加索的最高峰,“B”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第6集团军也很快就到达了伏尔加河一带。
他们开始对这座城市疯狂地进行轰炸,大量的燃烧弹让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朱可夫用一天时间详细的研究了一番战场的情势,然后乘坐飞机飞往前线指挥部,稳定住了局势。
同时,在上任前已经研究过德军的战略和战术的朱可夫,早已经摸透了这场和平中本人所处的位置:根据现有的军事和部署来看,想要突破德军的战役队形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取得战役的胜利,就必须以积极地防御面对德军,消磨他们的士气,然后再进行大反攻。
此时的希特勒完全没无意识到,本人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对手,在德国,他甚至十分自信地宣布,这场和平已经胜利了。
从9月13日开始,苏德双方开始了市区抢夺战。
德军甚至没无意识到,他们已经掉进了朱可夫布置的“圈套”中。
此前德军作战不断都是空军先行轰炸,步兵和坦克趁机跟上,协同作战,但只要德军一进到市区,和苏联士兵展开巷战,德军为了避免误伤本人人,也会尽量克制空军的轰炸。
虽然这样一来,苏联士兵要面临着和德军展开面对面的激战,但是所有的苏联士兵全部都是视死如归,坚决要和德军抗争到底。
这场激烈的市区战中,朱可夫并没有选择和敌人硬碰硬,而是组织了一支支举动灵活的“暴风队”,要求他们配备上手榴弹、机关枪和反坦克炮等武器,出其不意地对德军发动闪电攻势,然后迅速消失在碎石瓦砾中。
此时德军的坦克便成了累赘,坦克笨重的机体在狭窄的街道中根本没有办法转身,上仰的角度也十分无限,遭到攻击的时候,都只要站着挨打的份儿。
德军几乎每完成一步计划,就要蒙受比估计要多几倍的损失。
1942年的秋冬两季,虽然德军已经占领了列宁格勒大部分城市,但是他们损失了将近70万人,却一直无法完全攻下斯大林格勒的所有防御点。
11月19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预备后,苏联进入了反攻阶段。
炮声轰鸣,地动山摇,这一年,苏联一向寒冷的冬季都像是被炮弹烘热了一般。
这场轰轰烈烈的和平不断持续到1943年1月31日,朱可夫的部队直接攻入第6集团军司令的地下室,德国将领保卢斯接受了投降要求。
这场战役对德国纳粹形成了致命性的打击,粉碎了他们试图反攻的计划,成为苏德和平具有重要转机意义的一战,同时也成为朱可夫一生中最高光的一场战役。
战役结束后,苏联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歌颂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功绩。同时已经给过朱可夫两巴掌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也被报纸渲染为“小人”。
许多知情者都为阿尔卡季耶夫打抱不平,认为都是阿尔卡季耶夫当初的两巴掌,才避免了朱可夫被砍头的命运。
但是阿尔卡季耶夫却毫不在意地表示:“我在领袖身边多年,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朱可夫婉言不讳,是一个耿直又优秀的将领,让他为我说好话,岂不是让领袖下不来台吗?”
阿尔卡季耶夫这番话下来,再也没有人责备朱可夫,反而对他多了一份理解,就这样,他再次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优秀的将领和永不认输的意志,苏联才能打败德国,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