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非遗在聊城| 鼓舞(柳林花鼓)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抽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次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一直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鼓舞(柳林花鼓)是“鼓子秧歌”的一种,其最后表演方式为“地秧歌”,后逐步发展演变成“走街秧歌”。2008年6月7日,鼓舞(柳林花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2。

柳林花鼓约起源于清朝初年,所演绎的故事起源于《水浒》,百姓将宋江、吴用等化装成花鼓艺人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与本地流传的鼓子秧歌结合,变成固定表演方式延续下来,最终发展成“柳林花鼓”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目前,它仅存于山东省冠县柳林镇,演出范围在冠县周边的临清、聊城的数十个乡镇和河北馆陶等地。

柳林花鼓原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表现梁山好汉一路手舞足蹈、化装进城的情形;第二部分表现他们劫法场营救卢俊义的战役场面,后来只要第一部分保留下来。

柳林花鼓由舞蹈和武术融合而成,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从艺术角度看,柳林花鼓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在五花八门的“鼓子秧歌”中独树一帜,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唱词中充满了当地百姓的俗词俚语,对于研究当地民间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柳林花鼓人物

角色分工:

柳林花鼓的表演者为固定的14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

伞头人:吴用,为全队指挥;头鼓2人:刘唐、李俊;二鼓2人柴进、花荣;头锣2人:孙二娘、扈三娘;二锣2人:顾大嫂、乐大娘子;和尚2人:武松、鲁智深;

表演方式

柳林花鼓的表演方式有两种:外行进中的表演称“踩街”,在固定的场地表演叫“跑场子”。踩街时,伞头一声令下,两队人马在激烈火爆的锣鼓“踩街点”(亦称“快鼓”或“出场点”)中边舞边前进。跑场子是柳林花鼓的主体部分,分武场和文场,武场以舞为主,文场以唱为主,一般先舞后歌。跑场子时,先由伞头带领队伍以踩街的方式绕场一周,打开场子,然后表演开始。伞头上场,引出吱呀呀》(“爷爷儿”为当地对太阳的俗称)、《河南有个王员外》等。文武场可反复进行,演唱也可长可短。文场结束后,伞头领全队快速跑下场,表演结束。

动作特征:

柳林花鼓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动作技巧。伞有转伞、抛伞、搓伞、仙人指路、双搂花、跨步转伞、面花、金丝缠腕、掌花、浪子踢球、苏秦背剑、脖花、前后背花、怀中抱月、朝天一炷香、老虎大撅尾、王小卧鱼、八步赶蝉、摘星换月、金鸡独立、猫洗脸、张飞小蹁马、张飞大蹁马、白鹤亮翅等26个动作。鼓有凤凰三点头、鸭子跩、连环步、回头望月、回身大背剑、跑场步等7个动作。鞭有文鞭、武鞭动作。另外,伞与和尚、鼓还有对舞动作。

服装特征:

伞:黑布方巾包头,额插红绒球,穿黑色改良兵衣,缀白色云花边及十三个扣袢(十三太保衣),黑彩裤,快靴,腰系黑绸带。

鼓:戴黑色软罗帽,挂白满髯,服装同伞。

锣:头戴鱼婆罩,罩上两根彩绸从身前垂下,红色绣花偏襟褂,绿色长裙,彩鞋。

和尚:僧帽,穿茶衣、彩裤、洒鞋,腰系绸带,均黑色。

丑婆:头戴弹簧髻,耳挂红辣椒,穿蓝色彩旦衣,黑彩裤,圆口黑布鞋。

傻小:小生巾、茶衣、彩裤,腰系绸带,外罩褶子、快靴,颜色不拘。

色彩裤、快靴,系紫色绸带。

表演道具:

柳林花鼓以鼓为次要的表演道具,辅助的道具有锣、伞、棒、鞭、金铃吊挂等。鼓为木制鼓帮,长37厘米,两端蒙牛皮面,直径20厘米;锣直径18厘米,锣板长23厘米;伞头直径55厘米,由12根竹蔑支撑,蒙黑色绸布,贴白色云花。伞沿围红绿两层伞帘,内帘长45厘米,外帘长27厘米。木制伞杆,长117厘米,伞杆下端(称伞杆头)凿20厘米长的洞,内孔灌铅;鞭为竹制,长135厘米,竹竿上钻小孔若干,每两个小孔间套铜片3—4枚,铜片两头用钉子插入小孔将铜片销住。鞭两端安弹簧,系上绒球及小铃铛;金铃吊挂用薄木板制成,共三块,一块长45厘米,两边刻牙子;另两块板上各钉两组铜钱,板长分别为42、43厘米。

柳林花鼓在冠县当地享有很高声誉,历史上不断是临清庙会的重点节目。新中国成立初期,柳林花鼓曾在华东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并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2019年6月,柳林花鼓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来源:聊城市规划展览馆微信公众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