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重庆彭水:弘扬传统民俗文化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咚咚咚、咚咚咚……”鼓声响起,双人对立而站,相互打拱作揖,然后念一段开场白,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元胜向笔者展现了一段彭水庙池甩手揖。

“我是从三爷爷那里学的甩手揖,从小就跟着大人一起跳,跳着跳着自然就学会了。”今年已经78岁的李元胜说。

李元胜(右)展现甩手揖。 张 影 摄影

民俗历史久远

涉及多元领域

庙池甩手揖是什么舞蹈?庙池甩手揖是在拱手作揖的人生礼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也是多人对跳的集体舞蹈。至于庙池甩手揖起源余何时,由什么人创造均无材料可考。

笔者了解到,庙池甩手揖至多在清朝时期就有了,最先出现在彭水诸佛乡庙池村,如今在诸佛乡红门村发扬光大,传承人李元胜也是红门村人。

李元胜告诉笔者:“民族舞蹈工作者在挖掘中认为庙池甩手揖是土家摆手舞的雏形,将其舞蹈语汇归纳为揖摆、抖摆、牵手摆、端手摆、牛擦背摆等。一般用于庆典、祈福的甩手揖,进场时气氛热烈而活泼,进行时舞蹈者举手投足间模仿黄莺展翅、母猪爬背、黄牛擦背等动作,也有用作祭祀活动的,是诸佛乡独有的礼仪习俗文化现象。”

庙池甩手揖涉及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艺术学、音乐学等多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文化比较及其研究中,是比较原始的珍贵材料。它是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研究渝东南民族地区礼仪习俗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艺创作的极好素材。

表演内容多样

文化面临失传

庙池甩手揖分为阴阳两类。“阳性”甩手揖用于婚礼庆典、祝寿祈福等喜庆场合,开场时由领队喊开场白,表演时,将人员分成两队,由1人或2人领着众人跳,另加8个小孩(俗称搞乱棒)在里面扮演各种角色嬉戏。

李元胜引见:“在单调的鼓点和钹声中,此进彼退,此侧彼斜,一张一弛,配合默契。其表演的内容有比脚大脚小、黄莺展翅、母猪爬背、黄牛擦背等。舞蹈的时候,阳性甩手揖用鼓钹伴奏,开场鼓用‘幺二三’(即大鼓为幺,中鼓为二,小鼓为三),行进中只用‘幺二三’中的‘二鼓’。”

“阴性”甩手揖用于祭奠。表演时,每个动作的衔接处,要报出下一个动作的名称,在开场时相互打拱作揖后,开始规定动作的比划,次要以手上动作为主,通过队列变化、旋转等,模仿动物的动作形状

以前,庙池甩手揖基本靠师派传承,由于近些年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轻人不再情愿涉足,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衰老和去世,甩手揖逐步步入濒危的境地。

广泛融入生活

传承非遗文化

“我现在每天都要练习甩手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关键,李元胜告诉笔者,2015年开始他就到诸佛乡中心校教学生跳庙池甩手揖,如今,庙池甩手揖已经编成课间操,这些年学过甩手揖的学生有上千人。

目前,甩手揖广泛渗入当地社会生活,经过创新再创作,取其精华,搬上舞台成为当地百姓日常锻炼身体的广场舞。甩手揖也成为各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无效载体,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已成为彭水乃至渝东南地区发展旅游的文化资源。

(作者:张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