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锁堂
寻访君子津的起因是,几年前我在古籍中查阅古代流经陕北的圁水、诸次之水、奢延水、走马水等河流时,曾在《水经注》上看到关于“君子济”的一段文字记载,印象深刻,大意是说古代有个洛阳大商人跟随魏桓帝出巡,到此后因迷失道路求津长送他过河,过河途中突然病故,津长把他埋葬。后来商人儿子千里寻求父尸,掘开坟墓后发现其父带出来的金钱全在墓中没有少下一分一厘,于是要把金子赠与津长,津长不受。这件事被魏桓帝晓得后,说真是个君子啊!就把这个“津”命名为“君子济”。后来在翻阅2013年新校点的清代乾隆版《府谷县志·古迹》时,第一条便是“君子津”,内容与《水经注》所记大同小异,只是县志点校版把“魏桓帝”误注为“汉桓帝”,但却也证明着清代以前君子津在陕西府谷境内。
黄河流经九省(区),沿途有千百处渡口,有的直呼为渡,有的叫津,有的曰济,渡、津、济一个意思,因而古人造出了泥船渡河、同舟共济、无人问津等成语。从《水经注》中看出,最后这个渡口就叫津,因为管理渡口的人称为津长。当地人叫惯了津,即便皇帝赐名为“君子济”,他们却不断呼为“君子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津长不贪财,体现了黄河儿女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故事生动。但君子津究竟是个什么去处,还有什么人文历史掌故?猎奇心驱使我有了寻访的念头。金秋十月,我利用调查之暇,沿黄展展儿奔波了两天方找到。
黄河发源于青海,奔甘肃、出宁夏、入河套,浩浩荡荡,北流千余里,折而向东,过老牛湾、穿龙口、经太子滩娘娘滩,又曲而南下构成“几”字湾,至三省交界莲花辿时,但见其山红岩白砂叠层相间,纵横四里,状如彩虹,山腰突兀一柱,直插云端,环柱底土丘缠绕,状若花瓣,远观仿佛出水芙蓉,故名之曰莲花辿(辿,古籍中写为緾)。黄河至此,少曲,折而西,北岸又有主流注焉,交汇左侧陡然撺出石山巨岩,峭壁横栏,将黄河阻挠成流宽约3里的水面,平而缓。自古以来,两岸在此各设渡口,在晋名水旱码头,在陕(现为蒙)名君子津。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著,距今约1600多年,那时区划还没有现在的县旗乡镇,所记山川河流只要个大体方位。“君子津”就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具体在哪里呢?《水经注》只记载为“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古人绝不会因为皇帝到过并亲身命名为“君子济”而连篇累牍宣扬,只是口口相传;又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认为“君子津”含有“封资修”意味而更名为大辿渡口;还有,当地村民干脆把大辿渡口简称为大口,村名就叫“大口村”,给我带来寻访上的困难。最初还是通过手机询问府谷县委一位老家距离此地不远处姓赵的干部,方知我两天来寻访的君子津,正是此处的大辿渡口,当地称为大口。这里正好在黄河中游陕晋蒙交界处,历史上曾长期隶属于陕西府谷黄甫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划归与府谷接壤的内蒙古准旗龙口镇,对岸即是山西河曲县城,鸡鸣三省可闻,明清时为河曲、保德、偏关等地人们走西口必经之地。现在津下河槽边泊着两条木船,岸上有售票处,但已不是用于渡人,而是前几年发展旅游用于“漂流”。
沧桑变幻,君子津古街道早已不复存在,集市遗址是由两条深沟入黄时冲刷构成的宽约300来米纵深五六华里的河滩,一眼望去全是树木和丛草,绿荫中仅散居着买卖布匹、绸缎等。当年集市上货栈、饭馆、罗马大店都有,商贾云集,繁华一时。眼前倒是有一座占地为4200平方米、建筑辉煌的清代古刹护宁寺引人瞩目。寺苗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坐北朝南,南临黄河,背靠峣山,两侧傍沟;有大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崇宁殿、龙王殿、河伯殿、财神殿、碧霞宫、戏台等大小60余间殿宇,古建群随山就势,参差有致,蔚为壮观。寺内现有几位和尚在此出家,最有价值的是寺内珍藏有几年前从河滩挖出的一通清代古碑,依稀看出上有“……古林胡占据……明初开关迁民居……康熙四十三年,上察……贫艰……隆恩谕旨……准立市口开市……贸易”等字样,大意已经明确,是康熙四十三年颁发圣旨准予在这里立集开市,允许蒙汉在此贸易。康熙三十六年开关后,准予汉民到口外“伙盘”,黄河对岸山西河曲保德偏关等地贫民走西口时从河曲乘船出发,落差一里斜渡到君子津上岸,下一站要行50华里山路到府谷古城办手续到“口外”,那时出门人大都是赶着牛车或背着铺盖拖儿带女徒步行走,非常艰苦,因而渡津之后,必须在此住一宿,第二天结伴走上栖栖遑遑的“西口路”。悲凉凄惨的二人台民歌中唱的“头一天住古城,第二天到纳林......”,所唱正是说走西口从君子津出发两天后可到蒙地纳林。
孙成先生引见,君子津清代是蒙汉商贸集散地,繁华,人多,他手指着说,记事时大山那道石岩夹缝中就埋葬着上百无主死骨,所埋大多是山南海北来此经商的,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商人死在这里家中不知,但既然死在了君子津,就不能叫死者曝尸荒野,大家相互帮衬着把他们敛入木匣(棺木)葬于山腰横着的那道天然石岩缝中。前几年还经常有外地人前来石岩处祭奠,因不知其先人究竟埋的是哪一处,因而只需见了石岩夹层中有棺椁骨殖,就一处一处挨着往过祭拜。于是我循其所指独自去石岩处查看,还真有几处死人骨殖,一如“岩葬”。
老孙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清代在距此十里的沟掌大山根挖通了一条长达一华里多的穿山洞,可通牛车,洞口用砖箍着,沟名就叫洞子沟。山洞穿过去第一个村便是府谷古城镇的花龙沟村,再北行30多里方到古城镇。那时穿山洞入口处有一饭馆,有一天一前一后来了两位猎人来饭馆吃羊肉河捞,其一吃过先走,后走猎人见山湾处有一狐狸,于是架起土枪,“轰”的一声,狐狸应声倒下,死了。猎人剥开狐皮时,狐肚里全是河捞,方悟刚才同他一块吃河捞的猎人是老狐狸精变化的,现了原形被他打死。后来的事,老孙说的更邪乎:猎人把狐狸皮卖给山西河曲一家商铺后,商店第二天就被天火烧了,猎人回家后,突遇大山崩塌,被塌下来的巨石砸死了。
老孙说猎户居住的房子他能找到,我便请他当向导带我去查看,原来猎户住在大庙右侧紧靠石山的石壁根下,现已无人居住,荒草丛生,乱石丛中见有一盒残破的石磨,依稀看出当年院子有围墙,有过人居的痕迹。
狐狸因其狡猾,历史典籍志怪小说中有关狐狸成精成仙的故事很多,因而,我也姑且把老孙的故事当作一个狐狸死后报仇的故事听之。
君子者,好礼让而不争者之谓也,与“小人”对称。君子津远古那位“津长”的美德对后世周边人们的性情养成,为人处世,民风构成有着深远影响。
我在距此不远的府谷墙头、黄甫镇、麻镇、古城镇等地调查时,深感当地民风憨厚良善,且听到好多不为不义之财所动的故事,现举其一:黄甫古堡为明榆塞长城三十六堡北起第一堡,明清时期,亦为蒙汉边贸集散地,多巨富,最繁华时古镇有360座大院。现在的孙家大院本来为郝家大院,后来郝姓人家迁居内蒙古,将大院卖给孙姓人家居住。多年后,孙姓人家整饰旧宅时在老宅地基下挖出了上百个金银“元宝”,却一个不少地将元宝全部归还原大院郝姓后人。郝家后人大为感动,遂以“义重如山”大匾与赠。1947年,孙家9岁的儿子孙荣先随父母也走西口落户在内蒙古那王旗(即现在的伊金霍洛旗),解放后毕业于伊蒙中学,后入政界,官至伊盟州副州长。
当地群众认为孙家行善向好后世出了贵人,说孙家人也可称得上是“君子”。紧邻君子津几个乡镇的居民,为人宽厚,崇文尚德,民风古朴,麻镇还建了一条君子街,街口牌楼挺拔,“君子街”三字引人瞩目遥想:津长千古,风范后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