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 《鹖冠子·天则》【原文】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泰山,今山东境内的高山,古时人们认为泰山是全国最高大的山。一片树叶挡住眼睛,shade the eyes with a leaf,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blacks out the view of Taishan( Mount Tai). 比喻被眼下细小的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鹖,古书上说的雉一类的鸟。鹖冠子,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人,隐居山中,用鹖羽为冠,因而被称为鹖冠子,后人著了一部书,托称《鹖冠子》,共3卷19篇。一叶障目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原文】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取叶,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螳螂执叶伺蝉,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辨,乃扫取数斗归,逐个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攫人物。吏遂缚而诣官。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一叶障目从前,楚地有一个家境贫困的书生,虽然也读了一些书,却迂腐无知,由于生活贫穷,也不出去找个正儿八经的事做,整天想着怎样找一条靠歪门邪道发财的门路。
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坐在家里读《淮南子》,看到书上说“螳螂自障叶,可以隐形”。意思是说,螳螂在捕蝉之前,观察蝉的动作,等待时机时,为了不让蝉发现,总是躲在树叶后面,遮挡本人的身体,树叶能起到荫蔽的作用。他读到这里时,不由得来了精神,想入非非。
书生心里合计着,用遮盖螳螂身体的那片树叶,即捕蝉时作荫蔽的那片树叶,遮住本人,别人就看不见本人了。
用这片树叶把本人隐藏起来,这岂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随心所欲地去集市上拿到本人想要的东西?
穷书生于是十分高兴,他便站在树下抬头望着树上,寻找“可以隐身”的树叶子,他终于发现树高处有一只蝉正隐身在树叶之下,侦查伺机捕蝉,就慌忙踮起脚尖,伸手去摘这片树叶子,没够着,于是他又连忙爬上树去摘,不料一不小心失手,没能把那片树叶拿稳,那片树叶竟本人飘落在地上。
掉在一堆落叶之中,和地上其它的落叶混在了一起,一时不能再分辨出来哪片是刚才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他索性把树下的落叶全部扫起,收取了足足有几斗树叶,拿回家去。见到妻子,就把树叶一片一片地取出来试,他拿着一片树叶遮住本人的眼睛,问妻子说:“你看得见我吗?”妻子开始总是照实回答,说:“看得见”。就这样,一次一次地问,妻子一次一次地回答,经过一整天的折腾,妻子于是疲倦不堪,被问得很不耐烦,无法忍耐,不想被他再这样不断问下去了,就哄骗他说:“这片树叶能遮住你,我看不见你了。”书生听了信以为真,如获至宝,暗暗大喜,便急忙携带着这片选出的树叶,跑到市场上去行窃,到了一个繁华喧闹的集市,他旁若无人地用一只手举着树叶遮着本人的眼睛,用另一只手当着别人的面去拿人家的物品,拿了东西就要走,却被当场抓住,官府差役把他捆绑起来,扭送到了县衙。在升堂问审时,书生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原委,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县官听了他的事情经过后,忍俊不由,大笑不止,他没想到这个穷书生竟愚钝迂腐到了这种地步,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县官把他狠狠地怒斥了一顿,没治罪就把他放了。【赏析】文中的那个书生,看到书上说用螳螂捕蝉时遮挡身体的那片树叶遮住本人,别人就看不见本人了,就信以为真,真的拿树叶挡着眼睛,当街拿人家的东西,这是极为可笑的行为。它启示我们,读书应该加以思考和分析,正确地去理解它,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盲目轻信,盲目崇拜,要晓得“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前面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后用“一叶障目”、也作“一叶蔽目”比喻目光为眼前细小事物所遮盖,obstruct the vision,看不到远处、大处。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根本问题。也指目光短浅。
上一篇:观此奇书,宛如在仙风道雨中,倾听先贤讲述宇宙奥妙和人生真理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