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面团手中翻飞寄托心中美好祝福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它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在我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在春节这个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更是少不了面塑的身影。在太原植物园开展的“福虎贺岁辞旧去金兔纳福迎春来”新春系列活动中,也有面塑的身影。展台旁边的体验区内,小朋友们围坐一桌,兴致勃勃地跟着传承人捏、揉、搓彩色面团,做着本人喜欢的外型。
面塑非遗传承人赵翠莲也在春节期间创作了面塑《连年不足》庆祝新年,作品将莲(连)花与鲤鱼(余)组合在一起,寓意“连年不足”,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
在众多的面塑品种泼可爱的小和尚,玉面含羞的嫦娥……令人叹为观止。
赵翠莲告诉记者,她不断坚持用纯天然的面团,所有的面团均由白面、糯米面、淀粉按一定比例调制,不加任何化学配料,每团面从面粉成为可供创作的面团,都要经历配比、和面、醒面、蒸面、晾面以及反复揉捏等近10道工序,耗时近两天。
在创作之余,赵翠莲还常常参与各类民俗活动,有时还走进校园,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制造。“参与制造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孩子们会特别有成就感,也会对非遗有更深刻的体会。”赵翠莲鼓励爱好者本人动手制造,在她看来,只要真正动手制造,才能感受非遗手作之妙,让山西非遗达到活态传承。
一块幕布一场戏皮影戏说千古事
1月23日,太原植物园内,伴随着“锵锵锵”的节拍,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郭伟伟带来的《收五毒》拉开了帷幕。只见白色的幕布上,随着灯光的不停变换,人与动物也开始不停变换姿态,将李靖、哪吒收复五毒的神话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现场掌声阵阵。
现场,猎奇的观众还绕到后台,看郭伟伟是如何表演的。只见,白色的幕布后面,只要一张桌子、各色皮影人以及表演者郭伟伟。他手持木棍,灵活地上下移动,皮影人也在他的控制下上下翻飞,灵动无比。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完成的。郭伟伟引见,一般的皮影人,在脖领处有一根支撑整个皮影人的操纵杆,叫脖签,在两只手上还各有一根操纵杆,叫手签。耍皮影时,可用一只手握脖签,另一只手掌握两根手签,将皮影人贴近幕布,或贴近玻璃窗、或贴近墙壁上进行练习。初学者应先学习皮影人行走的操作。一般情况下,皮影人行走无迈腿的动作,只需用手指扭动两根手签,使皮影人的两只手臂前后摆动,并同步将整个皮影人平稳前移,就是行走的动作。皮影人停止时,手臂则停止摆动。皮影人回转身的动作,是要使三根操纵杆同步启动,将皮影人左右翻转180度。旦角动作要缓要稳,武角动作则应略快无力。无论行走站立,都要保持皮影人的双脚一直在影幕的地平线上。“多加练习,就能够掌握,难的是皮影人的制造。”郭伟伟引见,一张原始皮子需经过严格的选皮、拷贝、描样、湿皮、醒皮、雕镂、着色、火烙组装等工序,才能成为皮影人。孝义皮影人高约30厘米,要完成头、身体、腰臀、两对大臂小臂、双手、双腿共11片“零件”的组接,外型工艺和制造工艺相当复杂。郭伟伟从事皮影表演已经20多年,他不只再现了明代皮影艺术的全体抽象,还将现代元素加入进去,让皮影艺术在传承中发展。
温度力度有讲究浓淡相宜成画作
太原植物园开展的“福虎贺岁辞旧去金兔纳福迎春来”新春系列活动中,还出现了烙画葫芦的身影。
在我省各类民俗活动或古建筑景点,常常能看到葫芦的身影,它们有的被雕刻成镂空外形,有的被烙画上各种图案,但个个都非常精美,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非遗葫芦工艺传承人韩霞引见,烙画葫芦,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烙画葫芦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又衰亡。它是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世保存、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烙画葫芦,首先要选葫芦。成熟2年的干葫芦为好,而且龙头(藤)要完整。”韩霞引见,选好葫芦后,要先拿铅笔在葫芦上画上图案,再用烙画笔一点一点描摹。画的时候,要先为烙画笔调好温度,一般来说,100度用来描线,50—99度则用来染色,温度越低,烙画的颜色越浅,温度越高,烙画的颜色越深,配合不同的力度,就可以呈现出一幅明暗相间的画作了。烙画葫芦不只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素描和石版画。“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由于葫芦大小不同,绘画作品难易程度也不同,烙画葫芦的创作时间也有所不同。“复杂的有时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普通的一两天可以完成,简单的不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韩霞引见,比如半身人像,她用10分钟就可以完成。
除了烙画,葫芦还有多种工艺,比如雕刻、彩绘等,可用作酒具、茶具、灯具等,还可用于储物,甚至作为挂饰使用。
栩栩如生“甜蜜”画视觉味觉共享美好
说到春节逛庙会的记忆,糖画定是其中一种。穿着厚厚的新衣服,手里举着晶莹剔透的“蟠龙”“飞凤”,悄悄一舔,苦涩的味道便溢满整个味蕾。
今年春节,在太原植物园的糖画制造台前,非遗传承人孟荣伊用圆勺舀起锅中的糖,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转,在特质糖纸上,或提、或顿、或收,动作潇洒飘逸、一气呵成。随着勺子的飞舞,缕缕糖丝沿勺子的轨迹落在糖纸上。仅仅几分钟,栩栩如生、抽象各异的飞禽飞禽便呈现在围观的群众眼前。许多孩子踮起脚,伸长胳膊,张开小手,大喊着“我要我要”。一些孩子还有幸亲身参与了糖画的制造。
孟荣伊引见,糖画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既是糖也是画,可以观赏也可以食用。过去,糖画的制造工具是一块光滑的石板、一个勺子、一根竹签和一个铲子,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冰糖和蜂蜜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便可使用。一般制造糖人的手艺人都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用勺子舀起溶化的糖,在光滑的石板上飞快地画出外型。当外型完成后,再用铲子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便制造完成。如今,为了方便,制造糖画的工具简化成了一张糖纸、一个勺子、一根竹签,沉重的石板和铲子被淘汰了。“我们在长期的研究中,掌握了糖料的特性,熬出适合本人使用的稠度,让本人用起来更顺手。”孟荣伊笑称,除此之外,他们练得更多的就是绘画,为了让本人的糖画愈加栩栩如生,他们会在外型上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构成独有的风格样式。
记者 乔静涛 杨晓艳
上一篇:有寓意的诗句适合取名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