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月满中秋人团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中秋将至,皓月当空。陈旧悠久、内涵深厚的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华儿女无尽的家国情怀。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等。它以月之圆寓人之团圆,古人常借此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一词,约出现在西周时期,古人以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月”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

把中秋作为节日,源于对月亮的崇拜。古人认为太阳代表苍天,月亮代表大地。八月是收获的季节,要感激大地的恩赐,这就有了“秋祀”。“秋祀”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月。

我国幅员广阔,由于地理、历史和气候上的差别,各地中秋风俗不尽相同,其间不乏兴替变化,但千百年来中秋佳节寄托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圆幸福、花好月圆的美好向往。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的非中秋莫属。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寄思念于明月: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从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包含的诗意文化和人文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意义、历久弥新。

“月明中秋”早已融入血液、化入思绪,成为存在于个体的文化基因。而家庭与团圆,更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燃灯、赏月、吃月饼,以月圆寓人之团圆,点点滴滴无不寄托人们对远方家人的思恋,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节不只承载着深厚的亲情、故乡情,更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凉州中秋习俗由来已久。农历八月十五,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

凉州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这端出的就是大月饼,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

凉州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品种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色香俱全,食之爽口。在凉州人眼中,凉州大月饼不光要好吃,还得好看。红的红曲、黄的姜黄、绿的豇豆、黑的胡麻、褐的茴香,大月饼一共有12层,五种颜色的馅料轮番使用,寓意着一年12个月五谷丰登。凉州大月饼,配上吉祥物才算完满。栩栩如生的孙猴子、鸟雀、锦鲤、仙桃,花好月圆是见证武威女人巧手的时辰,一个面剂,一把剪刀,一把木梳,一双筷子,揉一揉,捏一捏,压一压,搓一搓,点几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精灵们就相聚在案板上了,蒸熟再上色,威武的齐天大圣、金色的鲤鱼、花红的鸟兽,喜庆吉祥、小巧玲珑的样子人见人喜。

八月十五晚上,武威城乡家家在院内摆设月饼及瓜果等,全家围坐赏月。相传献月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中秋节这天还有偷孙猴猴盘的习俗。人们用月饼和新鲜时令果品祭月,既是对月亮表达敬意,也寄寓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千百年来,中秋佳节的传统文化习俗赓续传承,而今,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今年中秋节,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组织武威食品企业开发了凉州八景、月圆凉州等系列文创月饼,游客和市民在品尝月饼的同时,品尝文化的味道。市博物馆还开展以“月满凉州 情满武博”为主题的青少年社教活动,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吟诗词、观非遗、赏民俗、做月饼。中秋佳节,我市相关单位和团体还将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传统佳节的文化魅力。(全媒体记者 蒋新文)

来源:武威日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