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二十七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67年,周惠王十年期间的五件事:一是鲁庄公跑到洮地去见杞伯姬;二是鲁、齐、陈、郑在幽地结盟;三是杞伯姬回鲁国探亲;四是晋献公听从士蒍劝说,没有去征伐虢国;五是周惠王想叫齐桓公去征伐卫国。
《庄公二十八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66年,周惠王十一年期间的五件事:一是齐桓公征伐卫国;二是晋献公娶了五个妻子,其中骊姬受宠,于是谋划立己子为太子,阴谋陷害其他公子;三是楚令尹子元征伐郑国,听说各诸侯国要救援郑国,便领军退回国;四是鲁国在冬天发生饥荒;五是鲁国在郿地筑城。
【经】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冬,杞伯姬来。莒庆来逆叔姬。杞伯来朝。公会齐侯于城濮。
【传】二十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非事也。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卿非君命不越竟。
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非礼也。原仲,季友之旧也。
冬,杞伯姬来,归宁也。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晋侯将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无众而后伐之,欲御我谁与?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战将饥。」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经】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夏四月丁未,邾子琐卒。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冬,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
【传】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
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
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为旆,斗班、王孙游、王孙喜殿。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
冬,饥。臧孙辰告籴于齐,礼也。筑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译文
二十七年春季,鲁庄公和杞伯姬在洮地会见,与国家大事无关。天子不是为了宣扬德义不出去视察,诸侯不是为了百姓的事情不能出行,卿没有国君的命令不能越过国境。
夏季,鲁庄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在幽地一起结盟,由于陈国和郑国都顺服了。
秋季,公子友到陈国安葬原仲,这不合于礼。原仲,只是季友私人的老朋友。
冬季,杞伯姬来,这是回娘家。凡是诸侯的女儿,回娘家叫做“来”,被夫家休弃叫做“来归”,本国国君的夫人回娘家叫做“如某”,被休弃叫做“归于某”。晋献公预备进攻虢国。士..说:“不行。虢公骄傲,如果突然和我国交战而得胜,就必定会丢弃他的百姓。他得到群众然后我们再去进攻,即便要抗拒,有谁会跟他呢?礼、乐、慈、爱,这是作战所该当事先具备的。百姓谦让、和协、对亲属爱护,对丧事哀痛,这才可以使用。现在虢国不具备这些,多次对外作战,百姓会泄气的。”周惠王派遣召伯廖赐命齐桓公,并要求他进攻卫国,因为卫国曾拥立子穨做周天子。
二十八年春季,齐桓公讨伐卫国,作战,打败了卫军,用周天子的名义指摘卫国,取得了财货回国。晋献公从贾国娶了妻子,没生儿子。他和齐姜私通,生了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又在戎娶了两个女人,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生了夷吾。晋国攻打骊戎,骊戎男把骊姬献给晋献公,回国后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骊姬遭到宠爱,想立本人的儿子为太子,贿赂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对晋献公说:“曲沃是君王的宗邑,蒲地和二屈是君王的边疆,不可以没有强大的地方官。宗邑缺乏无力的主管,百姓就不会畏惧;边疆没有无力的主管,就会勾引戎狄侵犯的念头。戎狄有侵犯的念头,百姓就会轻视政令,这是国家的祸患。如果让太子主管曲沃,又让重耳、夷吾主管蒲地和二屈,就可以使百姓畏惧、戎狄害怕,而且可以表彰君王的功绩。”又让这两个人一起对晋献公说:“狄人广漠的土地,如果归属晋国,可以在那里开疆辟土。晋国开疆辟土,不也恰当吗?”晋侯很高兴。
夏季,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别的公子也都住在边境上,只要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在绛城。两个五梁五和东关嬖五最终和骊姬诬陷了公子们而立了奚齐为太子,晋国人称他们为“两个名叫五的狼狈朋比”。楚国的令尹子元想引诱文王夫人,在她的宫旁造了房舍,在里边摇铃铎跳万舞。夫人听到了,哭着说:“先君让人跳这个舞蹈,是用来演习战备的。现在令尹不用于仇敌而用于一个寡妇的旁边,不也是奇怪吗?”侍者告诉了子元。子元说:“女人不忘记袭击仇敌,我反倒忘了。”
秋季,子元带领六百辆战车进攻郑国,进入桔柣之门。子元、鬬御彊、鬬梧、耿之不比率领前军,鬬班、王孙游、王孙喜在后面。车队从纯门进去,到达大路上的市场。内城的闸门没有放下。楚国人用楚国方言说了一阵就退出去了。子元说:“郑国有人才。”诸侯救援郑国,楚军就夜里溜走了。郑国人已经预备逃往桐丘,间谍报告说:“楚国的帐篷上有乌鸦。”于是就停止逃跑。
冬季,发生饥荒。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向齐国购买粮食,这是合于礼的。鲁国筑郿邑,因为郿不是都市。凡是城邑,有宗庙和先君神主的叫做“都”,没有的叫做“邑”。建造邑叫做“筑”,建造都叫做“城”。
正文
1.展:(zhǎn)省视、视察。《周礼》:“大祭祀,展牺牲。”《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
2.举:(jǔ)《管子·幼官》:“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子·致士》:“无君子,则道不举。”《荀子·议兵》:“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吕氏春秋·察今》:“举事必循法。”《史记·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这里用为衰亡之意。
3.竟:(jìng)为“境”的假借字,边境、国境。《管子·乘马》:“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管子·枢言》:“先王不以骁勇为边竟,则边竟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汉书·徐乐传》:“故诸侯无竟外之助。”
4.与:(yǔ)《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荀子·强国》:“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韩非子·主道》:“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这里用为随从、随着之意。
5.畜:(xù)《书·盘庚中》:“汝共作我畜民。”《管子·幼官》:“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管子·侈靡》:“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韩非子·忠孝》:“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也。”《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这里用为顺从、驯服之意。
6.亟:(qi)《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小雅·何人斯》:“尔之亟行,遑脂尔车。”《诗·大雅·灵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管子·君臣下》:“刑杀亟近,则内定矣。”《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这里用为屡次之意。
7.赂:(lù)《诗·鲁颂·泮水》:“大赂南金。”《管子·轻重甲》:“足其所,不赂其游者,责之令大夫。”《国语·晋语》:“骊姬赂二王。”《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而赂之。”《说文》:“赂,遗也。”这里用为赠送财物之意。
8.烝:(zheng)一般指娶父亲的妻妾及兄长的妻妾,或指与其私通。又指与母辈通奸的淫行。《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左传·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
9.嬖:(bi)《管子·君臣上》:“妇人嬖宠,假于男之知,以援外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10.逵:(kuí)《诗·周南·免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这里用为四通八达的道路之意。
11.县:(xiàn悬)古通“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管子·小匡》:“县车束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谿。”《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礼记·檀弓》:“县棺而封。”《荀子·解蔽》:“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韩非子·有度》:“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这里用为悬挂、倒悬之意。
12.籴:(dí迪)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管子·治国》:“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左传·隐公六年》:“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广韵·锡韵》:“糴,市縠米。籴,俗。”
13.郿:(méi眉)古地名。春秋周邑。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也作眉县。《诗·大雅·崧高》:“王饯于郿。”《说文》:“郿,右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