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学史力行 为党旗添彩】卓尼县杓哇乡举办土族民俗文化传承培训班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近日,由杓哇土族乡党委、政府组织策划为期10天的“弘扬民俗文化献礼百年华诞”杓哇土族民俗文化传承培训班顺利闭幕。

此次培训采取专家讲座、座谈交流、民歌传唱、土族民俗文化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层次表达了土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此次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土乡儿女进一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坚定跟党走的决心,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建喜庆祥和、昂扬向上的浓厚氛围。

杓哇土族民俗文化

土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构成和积淀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文娱游艺等民间习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给杓哇儿女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孕育了以杓哇土族巴郎舞、换帽子舞、铜萧、刺绣、士族婚俗、土族葬俗等为代表的多元性特色地域文化——土族文化。

关于杓哇乡土族文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政教合一时的文化,另一种是政教分开后的文化,现在大部分民族文化是政教合一时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机组成部分。

杓哇土族能歌善舞,每逢佳节都要唱歌跳舞,在婚嫁大喜的日子里尤为突出。方式特别盛大而富于民族特色的当首推巴郎舞(称“尕日”)和换帽子舞。这两种歌舞的共同特点是场面热烈,唱词朴素自然。铜箫吹奏也是杓哇土族陈旧的民间艺术。此外,心灵手巧的杓哇土族女子的刺绣手艺在当地也是十分有名的。

巴郎舞

巴郎舞(也称尔日),是流传在卓尼县杓哇土族中的一种舞蹈。时间是在正月初八前后,由一个村庄或邻近几个村庄组成一个巴郎舞队,先从本村开始,然后应邀到各村进行表演,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巴郎舞队一到村口,男女老幼即在村口煨起桑,走出村来敬酒迎接。巴郎舞队排开队形手摇巴郎鼓,扭动腰身,一步一摇鼓,三步一转圈,在铜锣的指挥下边歌边舞,大幅度腾跃着行进。进村前,先唱开头吉祥曲段,到场上后唱四句开场迎神曲,接着尽情地又扭又跳,巴郎鼓摇得震天响,灯笼耍成一条龙。演员们忽聚忽散,打着尖锐的口哨,并且绕着火堆向场地的左方向跑三圈,再转换队形朝右方向跑三圈,如此反复多次,才恢复原队形,以“站在场中往上看,天上昼夜有什么?”为开头转入唱正曲。唱时动作幅度减小,腰身在原地徐徐扭动,巴郎鼓轻响,红灯笼轻摇。这时,巴郎舞队分列两排,两队间相互问答,或一人问一人答,或一人问众人答,可众问众答。问:“太阳是空中的什么?月亮是空中的什么?繁星是空中的什么?”答:“太阳是空中的秤杆,月亮是空中的烧饼,繁星是摊晒在空中的籽种。”每段唱完后,便摇鼓摆灯,变换队形,且舞且歌,绕场旋转,反复唱过门曲衬词“闪昌闪昌兰给交”约需两小时方能唱完正曲,才算告一段落。临别出门前,演员们唱答谢歌,感激主人家的热情接待,并即景称颂主人家的院落、房子、板墙、热炕、门窗及各种家具摆设。村庄的乡亲们则手捧青稞酒敬酒送行。

换帽子舞

换帽子舞是流行在卓尼杓哇一带的一种土族舞蹈。一般在喜庆节日或酒会上在室内表演,边舞边唱:“换一次帽子唱一次歌,不唱巴拉柔没人听。先向尊贵的客人鞠上深深一躬,让我唱一支欢乐的歌。让我舞动左面的肩膀吧,也让我舞动左面的肩膀。”

每唱完一段歌词后,互相换帽子。舞蹈动作诙谐风趣。歌词内容大多是祝愿性的,格式上伸缩也很大,每首四段,每段六句、七句、八句不等。演唱时根据词的句数任意反复两头曲调乐句。换帽子舞曲的旋律进行也很有特色,几乎每个乐句两头都有停顿拍,旋律常作下四度小跳,情绪幽默活泼。

铜箫

杓哇土族除能歌善舞外,相传以前很多人还能吹一手漂亮的铜箫。现在只要少部分中老年妇女会吹。萧一般是铜制的,也并不是逢节必吹,而是在春雷响过,草木发芽,万物复苏的时候,一些妇女便在温暖的春风中吹起铜箫,曲调悠扬动听,音色洪亮悦耳。曲调中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依恋。传说这时的箫声能协助草木复苏,冬眠的动物尽快苏醒,各种动物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繁衍后代,使之兴隆

刺绣工艺

土族女子擅长刺绣,男女青年色彩鲜艳的衣饰中,最显著的是刺绣。领子上绣神仙祓,胸前绣五瓣梅、太极图,兜兜上绣牡丹、荷花,达博带子上绣“富贵不断头”,枕头上绣喜鹊探梅等,袜溜跟上绣石榴、菊花等,鞋面上绣彩色云子、莲花、梅花、拐子花、长春藤等,就连烟袋、钱包上也绣着各种花鸟图案。

杓哇士族婚俗

男方家选中女方家的姑娘做媳妇,先请媒人带一瓶酒,十二个白面蒸馍去求婚。倘若女方家将礼物收下,并将瓶中酒换成青稞或小麦,瓶口拴上白羊毛让媒人带回,这就表示女方已答应了这门亲事。定亲后再选吉日,请媒人到女方家商议彩礼、嫁妆和娶亲的日子。

娶亲那天,新郎不去女方家迎娶,只要媒人带上服饰、礼物和羊康子,牵上新娘乘骑的马(禁忌骟马和骡子)前去迎娶。媒人到女方家大门口时,帮厨的妇女们提水桶站在门楼上向他泼水逗笑,讨要喜钱,而后放人。媒人在女方众亲戚面前清点,交代所带来的婚衣、首饰、礼物,然后让新娘穿戴起来。媒人唱起祝愿新婚的歌。接着是女方家以酒肉饭来款待媒人,饮酒。唱歌、跳舞,直到午后才请新娘起程。新娘临出家门言慢慢前行,表示辟邪开路。母亲用擀面杖顶住锅台,表示在压灶神,怕灶神跟女儿一同走了。新娘退到门外后由哥哥抱起,从马的右侧送上马背。

新娘出门上马的时候,本村同龄姑娘和媳妇们唱着如泣如诉的送亲歌《巴傲》,并拽住坐马,依依不舍。《巴傲》的歌词大意是表示留恋和祝愿,奉劝新娘要孝敬公婆,勤俭持家,祝福夫妻和睦,白头偕老。陪送新娘到婆家做客的亲戚一般是8人至12人,也可以再多些。

新娘子离开娘家时不能走正街大路,必须绕道从偏远处出村,直到婆家门前下马。陪送的亲戚为表示对男方家的尊重在村口早早下马,牵马步行至门口。大门口男方家有一人扬撒青稞引导新娘先进灶房,铺一条毡让新娘坐在上面,由掌管人向灶神祝告完毕后,在灶房前坐凳。认为灶神乃一家之首,应先向灶神报知家中添人增口。

女方家陪送新娘的亲戚是男方家最尊贵的客人,遭到盛情款待。客人的座次按辈分大小、年岁长幼陈列。宴请中宾主双方饮酒唱歌,对唱祝愿歌《道央交格》,临别时主人家还要给送亲客人赠送“送喜钱”,“送喜钱”的多少要按辈分而定。

翌日,送亲的客人前往时新娘随同一起前往娘家,改日再由母亲送回婆家。然后,新郎、新娘才去拜访双方的亲戚,拜谢媒人。

杓哇土族葬俗

人殁后遗体尚未生硬前,穿上衣服,用腰带捆绑成端坐的姿态,再用黑色棉布裹好,安放在正厅中。前面摆放桌案,供奉馒头和盛满粮食的小斗,点起长明灯和香烛。亲属们烧“往生金钱”。直系亲属前来吊丧时,孝子都要陪伴来人在灵前痛哭。前来吊丧的人须带馍馍或半扇猪肉等祭品,在灵前供祭品、烧纸钱、磕头。同时请杓哇寺的僧人诵经超度亡灵,亡人家中要给寺院供饭。请喇嘛先生或活佛看坟脉、定坟向、算定出殡时间,请木匠做盛验的轿子(坐式棺)。轿子外表多绘有“龙串云”、“海水朝阳”等图案。一般在家停尸三天,也有七天的。出殡前,由孝子将死者盛殓于轿子内,亲戚和村邻们抬起灵轿前往坟地。传说过去抬送死者时在途中还要唱送葬歌,现已失传。男性孝子跟在灵轿后面磕头烧香,女性只能送出家门,不能前往墓地。灵轿抬到墓地后,放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孝子们磕头致谢后便回家去,送葬的村邻们在灵轿四周堆放干柴,将轿子和遗体同焚化。七天后去捡骨灰,用木锨将骨灰堆好,不掩埋,任风吹雨淋自然消失,所用木锨不带回家中,立放在堆放骨灰的地方。出殡后,男孝子一年内不理发剃须,女孝子一年内不洗梳头发,也不穿鲜艳衣服。

土族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是杓哇儿女的根之所系、脉之所存。这一区域特色文化在创造价值、塑造抽象、提升档次、陶冶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载着土族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土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