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故治两方之合并证。本方可用于皮肤病的医治,尤其是顽固性银屑病。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本方条文,历来令人隐晦。隐晦处在于各家对气分的理解,以及对本条文及上下一条文的理解,皆莫衷一是。何谓气分?尤怡认为:“气分,即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者。”并认识到:“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视后人之袭用枳、朴、香、砂者,工拙悬殊矣”。明确点出了,此谓“心下”,并非心下胃脘部不能使用枳、朴、香、砂等健胃消痞药,与后一条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有异,然所言未尽。
《医宗金鉴》则断然认为:“气分以下十六字,当是衍文……必是错简在此”,此未识仲景本意也。著名西医大家朱良春教授独具慧眼,朱老认为:从临床实际来看,一些风湿性、肺源性等心脏病的患者,在病情发作期,恒可见心下坚大如杯,因而笔者益信此条“气分”证乃心气内结使然。仲景之所以将枳术汤条文附于后,乃示人以用药
皮肤病使用
本方活用移治皮肤病,重在取方中麻黄轻可去实,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宣透玄府毛窍,流通气血,破癥坚积聚;附子配桂枝,振奋阳气,鼓邪外出;细辛辛温,能除冷风顽痹,祛风寒湿邪。姜、枣、草安中和胃,使祛邪而不伤邪气。故以此方加减,多顺应于顽固而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如顽固性银屑病、特应性皮炎、顽固性慢性湿疹,以及硬皮病、皮肤血管炎等,常有不测之效。
顽固性银屑病,尤其顽固性斑块型银屑病,冬重而夏轻者,说明有寒邪或寒湿闭郁之病机存在,结合病人体质、舌脉:体质强壮,肌肤坚实,平素甚少汗出,舌象见水湿、水饮征象者,常属麻杏苡甘汤方证;在此基础上恶寒明显,稍见疲倦者属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体质偏虚,肌肤不甚坚实,但平素亦少汗出,舌象有水湿、水饮征象者,属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医治上皆应因势利导,开通玄府,发散寒湿,使蕴阻于肌肤之寒湿随汗而去,常使顽疾得愈。
此类方证银屑病皮疹,亦有见疹色鲜红、肌肤灼热,甚或见舌红者,病机与单纯血分有热不同,皆寒湿郁闭,日久化热,不得宣透所致,故禀“火郁者发之”之义,亦当以本类方治之,而不可用药一凉再凉,直至寒湿层层叠加,皮疹永无愈期。
医案分享
颜某,男性,13岁,2010年11月12日初诊。
患银屑病5年,多方医治,食纳、睡眠正常。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略暗,苔白,脉沉弦。诉平素不易汗出,但若汗出畅快则皮疹有好转。其父母带之多方就医,皮疹均未完全衰退。
四诊合参,患者舌象并无明显热象,且舌体大,舌质略暗舌苔白,提示内有水湿蕴阻。患者诉平素不易汗出,汗出畅快则皮疹会好转,更提示需发越水湿方可病愈。
故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发越水湿,处方:熟附子15g,麻黄9g,细辛6g,桂枝10g,生姜10g,大枣2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土茯苓30g,丹参20g,炙甘草6g,蜂房15g,15剂。
2010年12月18日,其家人诉服前方后皮疹好转很多,余无不适。遂再予前方30剂。
2011年2月10日,患者发来电子邮件: “通过这几个月的医治,皮癣几乎看不见了,只是大腿上仍然可见一些红色皮癣,皮屑掉落全无,也无瘙痒情况,总的来说挺好的。”并附照片多张,证明皮疹已基本衰退,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仅腰背、大腿少许红色皮疹。嘱前方中加入鸡血藤30g以养血活血。后又间断服药30余剂,除头皮少许皮疹外,余皆衰退,了无踪影。家人还欣喜地透露,以前常发鼻血,至今不断未再发作。
按:患者形体中等,食纳、睡眠、二便皆正常,除满身红斑、鳞屑外,似无更多信息可资辨证,临床很容易陷入“无证可辨”的境地,或者以先入为主之观点,仅取养血活血、润肤止痒为治。然细察病情,仍有蛛丝马迹可寻,其一为舌象,舌质淡红,说明无热象。舌体偏大,舌质略暗,舌苔白,提示内有水湿蕴阻;而为患者诉平素不易汗出,汗出畅快则皮疹会好转。此强烈提示了水湿蕴阻肌肤、玄府闭塞之病机存在,也更强烈地提示了人体具有的“汗出皮疹好转”的“自然疗能”,若能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疗能”而诱导之、驱策之、扶助之,则病愈可期也。故本案取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开通玄府,疏通毛窍,发越水湿,使蕴阻于肌肤之水湿随汗而去,故病愈甚速。
本文转载自“胡希恕经方医学”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