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杯酒释兵权”的真正意图,为文武并用,宋太祖并非贬低武臣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老康爱读书,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感激您对这篇文章的持续关注,读史使人明智,愿你我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长见闻。

上期我们说道,宋太祖虽然没有在骨子里重文,但是“轻武”他是认真的,怕的就是重蹈覆辙。最典型的一个做法就是上任之后的“杯酒释兵权”。

而“杯酒释兵权”的真正意图,为文武并用,并非是宋太祖一味贬低武臣。

这是李焘在参考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丁谓的《丁晋公谈录》等后给出的结论,在他看来,“欲守信等出为节度使”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真正意图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常被引作宋太祖“轻武”的证据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记叙该事件之后,有下述考辩语:“太祖与赵普之意,但不欲守信等典禁军耳,岂不令守信等各居方镇邪?太祖云为天子不若为节度使乐,是欲守信等出为节度使也。”

关于节度使,王栐云:“五季,武夫悍卒,以军功进秩为节度使者,不可数计,非宗室近属、外戚国壻年劳久次,不得为此官。”

可见节度使地位之高。如依李焘所言,宋太祖此举实是为了避免黄袍加身事件的重演,而并非是要贬低石守信等武将的地位。

那么,宋太祖理想的治国方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二月壬寅条》的记载值得留意:“上谓近臣曰:‘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左右皆莫对。”

在李沆等人看来,太祖欲令武臣尽读书是他“有意于治”的表现,是一种将“武”与“文”相结合的治国策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武为主文为辅”的策略。然而,寄希望于武臣读书以通治道是不太现实的。宋太祖本人也明白,让这些武将读书成为儒雅之人是不可能的,这些“将家子”“练习戎事,不喜读书”,即便有人响应太祖的号召而读书,也收效甚微。

在确立宋王朝的治国方略、如何对待文武关系这个问题上,宋太祖经历了一个矛盾的思想历程。但国家的未能统一、武将的出身等都决定了他不可能“重文轻武”,最好的办法是文武参用。

辛仲甫之得到重用,是因为他是“儒臣有武干者”。从“汝见王明乎?朕已用为刺史”的话语中透显露太祖理想中的分治大藩者就是像王明、辛仲甫这样的“儒臣有武干者”。

而在参用时是“右文”还是“右武”,宋太祖的治国思想在开宝年间也经历了从“以武为主以文为辅”到“以文为主以武为辅”的变化。从建隆三年的“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到开宝五年的“儒臣有武干者”和“分治大藩”,显示了宋太祖文武参用的治国思想的变化——由“武为主文为辅”到“文为主武为辅”。

以上,就是宋太祖对文武两股势力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结合之前两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有本人的见解。

老康爱读书,如果您对更多的历史知识感兴味,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内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