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高三语文的因“势”利导与顺“势”而为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何兆源,中学高级教师,高三集备组长,199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执教高三毕业班。

“高三语文想要提升成绩,没有同学们想象中困难。各个阶段的孩子都能在‘稳一稳’的基础上‘冲一冲’。”青岛城阳二中的何兆源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高三语文进步的两个关键词,因“势”利导与顺“势”而为。

这第一个“势”,是找到适合本人的学习方法。依据本人的成绩水平、基础能力不同,同学们学的方法要有所区别;第二个“势”,是培养每天的学习习惯。成绩提升不是说说而已,坚持二字是决定性的,只要日日磨炼才能更上一层楼。

90-105分为一段:万丈高楼平地起,成绩提升靠累积

在及格线徘徊的同学们,最大的问题是“欠账”比较多。从小学到高中语文,同学们历经了12年字词句段章的背诵,也经历了听说读写的练习,正是靠着这“一砖一瓦”的累积,才有了高考语文这座“万丈高楼”。不过同学们也别担心,补欠账不是从头学。课堂上老师要求掌握的段落,课下一定要多读;一些常考的经典文段,无论如何都要熟练背过。

同学们可能“心里没底”,高三才开始积累会不会太晚了?言语积累可不是背一段会一段,口中背、脑中想,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语文的语感,学习的惯性,都会遭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累是基础,言语的理解与运用,做题的技巧,都会在此基础上延伸。

105-115分为一段:灵活运用好方法,稳中能有新突破

这个分数段的同学,一般的课堂背诵、文段积累已经没问题,可以开始在“拓展”和“技巧”两方面做做功夫了。有些同学答题时思路比较清晰,晓得要考什么,晓得作答方向。但往往“一答就缺,一答就漏”,这里缺了点引用,那里漏掉了要点。“拓展”即是要处理这个问题。课外补充的知识多背一背,与之相关的文章多读一读,答题条理清晰是框架,内容填充也要丰富,要点更是不能遗漏。

有一些同学记的东西很多,回答的字数也不少,但就是得不了高分,次要缘由就是答题太“僵化”。看到了一两个关键词,就把背过的东西“一股脑”全写上;看到了类似的问题,就把之前的答案“照搬”过来,强行去扣题。这样机械地做题只能事倍功半,同学们要学会用“技巧”去弥补。老师讲过的内容记住是第一步,练得多才能用得好,大量的做阅读题可少不了。随着同学们“阅历”的添加,就能找到属于本人的答题节拍,学会灵活运用、活学活用。

115-120分为一段:咬定青山不放松,争取再上一层楼

这个分数段的同学们,解题方法已经比较纯熟了。要想再往前冲一冲到130分,首先要做到“不放松”。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往往有一种功利的考虑:语文再花时间积累,也难进步5分,不如把一道数学题搞懂,就可能多拿10分。这个想法有失偏颇,语文再想往上提分是比较难,但要是放下语文不管,退步可是一霎时的事情。而且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政史地有密切的联系,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所以原有的优势必须要把握住。

同学们要想再上一层楼,作文就要提高要求。很多时候,语文成绩最不稳定的点就是作文,拿40多分和拿50多分,上下就有10几分的差距。之所以有时发挥好,有时没灵感,是因为没有构成固定的行文模式和风格,一到考场只能“即兴发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缘由就是平常写少了。每天拿出十分钟写写随笔、练练文笔,“固化”本人言语风格,掌握议论文的起承转合,到了考场上才能提笔就写。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以塑人,语文的本质是对灵魂熏陶和浸润。何老师所言的因“势”利导与顺“势”而为,正如春风化雨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润泽内心;也如春泥护花,引导每位孩子朝着向善向美向上的人生境界走去。

主编:焦建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