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输入“双峰”二字,选择图片,敲Enter键,满屏丰乳,两头夹一匹红鬃骆驼。
我笑了,加一个“县”字,才出来街道、农田、建筑物,最多的是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是双峰的招牌,出生地白玉堂修葺一新,故居富厚堂成了旅游名胜,县城新建了国藩广场。曾大人走后一百多年,突然大红大紫,我认为得感激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曾国藩的传说多如牛毛。听到他名字,脑子里尽是儿时的野史,说曾大人走官运以前,特意去永丰算命,老桥上有一位麻衣先生看相非常厉害,万无一失。他还真敢说,直批曾国藩鼠目猴腮,败家子,苦命人。
曾大少爷很生气,扔了一把银元,说:麻子,你听着,本少爷衣锦还乡之日,就是你摸骨算命之时。读书人说话绕,麻先生一听就明白,这是骂狗眼看人低,要我那双招子啊。他也很有骨气,那时的人讲骨气,不管看相的,还是要饭的,将银元扔回去,比划着说:你还是留着糊口吧,你要能做官,不要说这双招子该瞎,我还要从桥上跳下去。
这个桥段的版本很多,不知哪个是正版,或许都是伪版。
(富厚堂内景。)
我见过老桥拆建,粗壮的木头框架,上面铺些厚木板,曾大人当年踩过吗?桥离水面并不高,麻衣先生摆明找好了退路,只需涨点水,飞身一跃,一个面子(潜水)就无影无踪。
后面不用猜,曾大人还没回来,麻衣神相早远走高飞了。
老桥旁有一条街,叫迷信街,居民大多做民俗相关生意。街上有位炳师傅,很有名,本地人背后叫炳瞎子。他是个算命先生。小时候,只需不顺,比如和人打架,母亲就会带我和弟弟请他测八字,看是不是走懵懂运,撞了什么邪。弟弟不信那套,拧。我事事猎奇,情愿去,听得聚精会神。其实,好多听不懂,等懂了,他说的又忘了。
双峰街上,炳师傅是行业老大。
即便焚书破旧的岁月,炳先生也总有口饭吃。找他算命,得按他的规矩,上午排队,下午休息,除非捻熟。
炳先生算命不带包奖奉承,直口直说。他本人这么说的,我觉得还是改为铁口好些,直口好像有歧义。
(双峰民居)
迷信街是明清建筑,白墙青瓦,飞檐描壁,弯弯曲曲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真的神韵。街道两边都是门面,两个成人高的木推板,一个半小人儿高的货柜。临街一面,货柜上摆满了大玻璃瓶子,里面有糖果。小孩爱买紫苏红姜,得踮起脚尖,将几分钱递上去,老板用土黄纸包几片姜。胆大的孩子会说:多给点紫苏。老板往往笑笑,又用筷子小心夹几根,将纸包折成一个多边形。我也买过。
街道一边紧靠湄水河,一色吊脚楼。吊脚楼最好看的,不是迷信街,因为它有一段从河边拐了弯,到关圣殿去了。对岸和塘街的最漂亮,沿河几里长,路更窄,只能人行马走。当然,推一辆鸡公车(独轮车),搭两块小横板,上面绑一头猪,还是绰绰不足。下雨天,雨水淅沥沥沿着青瓦的沟渠滴在青石板上,年代久远的,已经被击打出不规则的洞。四季,用无人机航拍,都很美。夏夜,搬条竹凉床,或干脆就地躺在影影绰绰的屋檐下,看天上的星星月亮,无穷想象。
(白玉堂墀头,曾国藩在此出生。)
关圣殿是关公庙。庙前一块大坪,应该有根高高的旗杆,孙猴子变的。每年有庙会,三乡八里的中心。我没见过关老爷的圣殿,出生时大概已经拆了。原来的庙前广场改名工农坪,旁边建了电影院,仍然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那时没有钱,只能挤在买了票的成人两头,牵一点衣角,混进去。我长得快,很吃亏,蹲起来扮矮子,也总是被守门的揪住耳朵。没办法,还是老套路管用,翻墙。
(双峰民居)
工农坪往西,有一条斜坡,坡上有个单位叫文化馆,曾是一个富商的宅第。我就住在那里。三十几年前,暑假,文化馆建一个大点的杂物间,我去打小工,挖土方。那年大概13岁。挖着挖着,有人尖叫。我跑过去一看,将手塞进土中一个露口陶罐里,掏出一把银元,又连掏几把。其他人才反应过来,他们是大人,力气大。不过,等他们挤破脑袋时,我已经撤离战场,收获了十几块花边,次要是袁大头。
有人说要交上去,也有人说不用,没人过问,这事不了了之。那些银元随着生活的变迁,只剩下一块,早两天给了女儿妍小妹。
那以后,挖地基进度飞速加快。挖地基的,都是文化馆后面的当地人,好像叫一心大队。最后,他们有些磨洋工,尽要女人来挖。等挖出了银元,男人们都来了,再没挖出任何东西。只要隔壁一位大约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不时过来看看,默默的。她的行为让我浮想联翩,叫了几个小伙伴,晚上去敲那些未拆的青砖,看是不是还有宝藏,一无所获。
(曾国藩家族老宅之一。)
不要以为魔怔了,我在文化馆阶级斗争教育展览中,见过真金条,从全保长家的青砖墙里找出来的。全保长是街上的名人,女的,听说一身横力,几个男人都不是对手,不然也不可能她当保长。
双峰有名有钱的,还有一位在城郊,好像姓朱。院子叫扶稼堂,真大,建在一处山坡上,上百亩地。院内古树参天,画梁雕栋,记忆中有条长廊折折转转,绵延几百米,连通所有房屋。屋前一口大水塘,和风水相关。院子的大门与转机处,有炮楼,阴森森的枪炮口,记忆着某些故事。
论规模,除了荷叶的曾国藩家,永丰朱家大概算得上豪门。我不晓得朱家什么背景,去看的时候成了县三中,弟弟在那读的书。三中离县城有约二公里,爱读书的人才会去那里。我爱玩,就留在城里一所爱玩的人集中的学校:十二中。
(曾国藩故居内,古树下的思云馆。)
文/张志诚 摄影/黄鹤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