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慧读时光丨大部分人不晓得八家户地名由来,你晓得吗?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编者按

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讲好兵团故事和十二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十二师融媒体中心特推出全媒体朗读栏目《慧读时光》,主播姚慧敏带您追随兵团记忆,通过“图文声”相结合的方式,讲述兵团、十二师红色故事,让广大读者感受兵团、十二师的文化气味与温度,深入理解兵团、十二师的文化与精神的脉络传承。

沙河子的“八家户”

讲述者:杜传英

在乌鲁木齐,提起八家户,没有人不晓得,此外,大家还晓得,八家户还有东八家户和西八家户之分。东八家户在乌鲁木齐河的东面,西八家户在乌鲁木齐河的西边。其实,乌鲁木齐西八家户的西边,还有一个八家户。

这个八家户在远离乌鲁木齐四十公里的沙河子下游。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走西口的八户人家,领头的是马风明的祖爷爷,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乌鲁木齐河东岸,还没有把行李卷放下来,一位捷足先登的居民说:“你们到河那边去看看,你们如果在这里,不只你们要饿死,还要拉着我

还没放下行李的八户人家一听,这就是逐客令。谁叫人家先到呢?!凡事总有个先来后到。“那边不让你们待,就跑我们这边来刨食。不等你们刨出食来,我们就饿死了。”河西边的居民还没有等他们爬上岸,就呛了一句。

人生地不熟。乌鲁木齐河两岸已经被人占地为王了。“走!从关内到这都走了几千里,还在乎再走几十里。”马风明的祖爷爷走上岸,看到十几个人拿着大头大脑的坎土曼,一点点地刨河石,填沙土。人家也不容易啊!他站在岸边,望望西边。“西边的大地很辽阔,天空也很辽远。那里也许有立足之地。”把行李卷往肩上一扛,他大声地对一道而来的老乡说。

天近暮色,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这条河就是沙河子。“就在这里落脚吧。”马风明的祖爷爷又四下里望了望,这里没有人家,也就没有开过的土地。路是人走出来的,地是人开出来的,有水就可以生万物。他们把行李卷放在小小的沙河子岸边,吃了带的干粮,喝着沙河子水,就算是在沙河子吃的第一顿饭。

“这水很甜,很爽!”马风明的祖爷爷高兴地说。这水是从天山上流下来的雪水。他们风餐露宿,感到这里的夜空很高,也十分空灵,星星特别明亮,也特别多。

第二天晚上,天气很好,马风明的祖爷爷往河上游走了一段,找了一个高坡,站在上面,手搭凉棚地向东边的乌鲁木齐望着。朝霞里的乌鲁木齐,炊烟袅袅,一片宁静。

“新疆是个好地方啊!”马风明的祖爷爷晓得,新疆地广人稀,只需找到水,只需勤劳,就可以开出地,种出庄稼,就可以养家糊口,休养生息,传宗接代。

他从坡上走回来。几家人看着马风明的祖爷爷。那眼神就是:怎样办?马风明的祖爷爷明白大家的心思,笑笑说:“焦急了?”接着说:“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从今往后,这里就是我们几家人的家了。”

可这里没有一寸现成的土地,没有一间现成的地窝子。大家围在一起,把四下里又望了望,蹲下来,像战前研究排兵布阵一样,在地上画来画去。

一会儿,八户人家,刘家、张家、马家等,按照划定的位置,各自散去,在属于本人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始挖地窝子、开土地、修水渠、撒种子。“我们在这,得有个名字。”一切安顿下来,大家又聚到一起,有人说。马风明的祖爷爷思索了一会,说:“乌鲁木齐那边有东八家户、西八家户。咱也想不出什么好词,就叫沙河子八家户吧?!”“太长了。”有人提出异议。“他们叫东八家户、西八家户。我们就干脆一点,就叫八家户。”

于是,乌鲁木齐地区又多出一个八家户。

来 源:《丝路明珠 红色记忆——新疆兵团第十二师民间故事荟萃》 编辑:陈洪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