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与秋来一场浪漫的告别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导语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霜降,属于秋的最初一个节气,为你展示秋末独一份的美景,愿我们将这份美好尽收眼底。

解开霜降的汉字密码

“霜”是形声字,从雨相声。《说文解字》解释为:“霜,丧也。成物者。”意思就是霜能使万物衰败,也能成就万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霜降而收缩万物”。

我们晓得,霜其实是靠近地表的气温降到0℃以下时,所含的水汽附着在地面上或靠近地面的物体上,而凝结成的白色晶体,很容易形成“枯草霜花白”的景象,所以有“霜降杀百草”一说。

霜降时节,气温下降,植物逐步凋谢,候鸟南飞,冬眠的动物也在为安然过冬做预备。为什么又说霜是成就万物的东西呢?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说:“夫春生夏长,至秋而收。古人论及岁功,至秋而止,要皆以农事为准。”所以“丧与成,似相反而实相成”。一年的光景在此时走向衰色,但也在此时有了收获。莫叹秋晚,应祝秋光好!

静观霜降的天地气象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是秋季的最初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人们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初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怒放

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一诗描写了霜降时节的物候:“风卷晴霜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诗中写了霜降时节云尽天高、木落雁飞的景象,也写到了“豺祭兽”的典故。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杀兽而陈之,宛若祭祀,是说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再食用,就像祭祀一样。

“二候草木黄落”,是说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陆游就有诗描写霜降将至的景象:“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三候蛰虫咸俯”,蛰虫就是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霜降之后,蛰虫也全部藏进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正如黄庭坚在《谪居黔南十首·其二》中所描写的:“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畅怀晚秋的洒脱安逸

这一时节还是出游观景的好时机。霜降过后,枫树、黄栌等树木经历秋霜,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难怪杜牧会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慨。

王维的《山中》,景象很小,颜色鲜亮。“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去观察:秋天的水一点一点低下去,水下去了,白色的石头就露了出来;天气冷了,树叶一点点凋谢,红叶变得稀落。人走在红叶白石边,觉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本来没有落雨,衣服怎样湿了?秋天的点点寒露,青青雾气,一点一点将人的衣服浸得湿漉漉的。

刘禹锡在《秋词二首》(其二)中写:“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夜来风霜,对太多人来讲是不堪承受的,但在他看来,山明水净,有秋霜,又何妨?远远地看,那几棵不同的树上,深红浅黄的树叶夹杂在一起,跌宕崎岖,参差铺展出一层层趣味,酿就一片次第老去的秋光。

秋天多好,清风入怀,涤荡了喧嚣,他感到诗情离他更近了。从古至今,那么多人在清秋时节,不堪上楼,但是刘禹锡走上去,独爱清秋入骨,甚至觉得春色不敌秋风,这是因为他心中对清秋的寥落之美有一份真正的懂得。

清秋不光含着难过哀叹,清秋也会有安顿心灵的理由。再往前走,就是一个严冬了,大地如此萧瑟,生命如此易逝,年华不可阻滞地又老了一岁。

无论秋与冬,最关键的是人心能不能安顿,人在流光中能不能把持住本人的心,不让心跟着流光漂泊。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在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能够获得安顿,能够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