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春山书塾之嬗变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春山书塾位于嘉会濯锦江南岸(今越城区灵芝街道嘉会村)。据《阳川孙氏宗谱·家塾录》载:“水竹庵为前明十一世日始公所建书室。后祖母余太恼人春秋渐高,于中供奉佛像,持斋颂经,颐养天年。余太恼人去世,召募尼僧管供香火,拨田资给焉。二百余年相安无异。清乾隆癸卯(1783),住持祥茂因他事败露,携徒连契卷逃。公之后裔静山公、尚卿公恐其盗卖庵产,爰邀族祖景陆公、临清公呈报县知,一面缉追,一面以庵屋改作本族蒙馆,将水竹庵匾额摘去,另悬‘春山义学’匾额,延师授课,俾贫乏子弟得以求学。”春山义学,后经其裔孙——盐业巨富孙毓敏、孙连玉父子俩精心营建,名曰“春山书塾”。

书塾坐北朝南,正大门置于凌霄阁楼下,主体建筑为两幢面宽五间的楼宇,两头巍巍假山挡住后排楼房,营建了一种曲径通幽效果。假山西侧(两幢楼房之间)粉墙圆洞门,门内有鱼池,池边设曲尺形带背木椅。假山北侧楼房为宽敞礼堂,礼堂有柱、有台。从礼堂进入,后面是东西两庑。庑后便是“桂花道地”,两棵名贵金桂植根在正方形石质围台中,一到秋天,香飘云天。道地西侧,亦即鱼池北首,为后花园,数支高约两米的“石笋”,彰显主人的富贵显达。整座书塾规划“进门见山”“翠嶂挡前”“雪白粉墙”,更置有“素馨庐、止水居、云影池、狮子岩、丛桂轩、凌霄阁”等春山十九景,处处引人入深,俨然一座袖珍乡间大观园。

孙毓敏(1705-1781),字圣求,号勉斋,例授登仕郎,候选州吏目;孙连玉(1730-1801),勉斋公之子,又名良玉,字蓝田,号璞岩,国学生,荐举孝廉。父子俩因运营盐业,获利轧倍蓰,业大起。代营官方盐务,将盐铺开设至江浙、安徽(新安)等多个地区。

《阳川孙氏宗谱·宗学碑记》有:“春山宗塾之设,予志焉。未逮历数十年而始得粗具大略,盖予之力仅矣!迹予之先,居富春。自塗山公迁邑之阳川,绵世浸远,名斯塾曰‘春山’,志不忘所自也。”文中“予”者,孙毓敏也。

春山书塾择师,敬德行、重文才,凡名师大儒,常不惜重金聘之,致使“四方负笈而至者接踵”。《阳川孙氏宗谱》载有春山书塾塾师名表,所列13名塾师,为进士3名、举人9名、贡生1名。吾先祖以谦公(胡以谦,字蕅香,号巽亭,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举人,历官陕西米脂县知县、濮州知州等)亦在其中。诸塾师中,入翰林、主学政者有之,厌弃功名、隐身山野者有之,多为德望双重、饱学经纶之士。故书塾盛名一时,播扬山会,远及萧杭。

清宣统二年(1910)八月,“春山书塾”改为“公立嘉惠初等小学堂”,后又改称“嘉惠第一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小学校令》,要求“学堂”改称“学校”,故民国五年“嘉惠第一小学堂”改为“区立嘉会乡阳嘉龙小学”。1949年5月,绍兴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定名“濯锦乡中心小学校”。1952年,改为“嘉会乡中心小学校”。

春山书塾,从最后的水竹庵,到学校的雏形——义学、书塾,再到后来的中心小学校,历时四百四十余年完满嬗变,阳川孙氏功不可没。

企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