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新课标要求的72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你掌握了多少?来和小文一起来预习或者复习一下吧!全部的篇目请参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附录1。
第二十七期
《<老子>八章》
【模仿练习】
1.在《<老子>八章》中,作者把“至善”之人比作水的句子是:_。
【答案】上善若水
2.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事物的缘由是:,。
【答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3.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至善”之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的句子是:,。
【答案】夫唯不争 故无尤
4.在《<老子>八章》中,作者先后用“五色”“五音”和“五味”来说明过度丰富奢靡的物质生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危机的句子是:,,。
【答案】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5.在《<老子>八章》中,圣人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态度与做法是:,。
【答案】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6.在《<老子>八章》中,作者对善于行道的人作出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一般人理解不了的句子是:,,。
【答案】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7.在《<老子>八章》中,“,”两句表达本人对“竞争”的态度,看似与世无争,实则颇含哲理,引人深思。
【答案】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卑的,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
【答案】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9.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老师”的论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子则说“,”,强调了善良之人对恶人的教育示范作用。
【答案】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10.在《<老子>八章》中,作者认为真正有智慧和聪明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充分说明了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答案】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文章赏析】
本章老子以“水”喻“人道”,即如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所说:“水性几(近)于道同”。进而老子又认为,“道”的体现者——圣人,其言行之德该当类似于“水”之德,诸如像水一样处低卑洼地,像水一样湛静深沉,这样人才不会有过失。由此可见,本章反映了老子的人生态度。
在中国,除出现在《禹贡》、《水经注》、《河渠书》等典籍中的“水”,还保持着纯粹意义上的“水”外,不少典籍中出现的“水”已被赋予了人文精神,如《战国策·西周策》中讲到的“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水”,就被赋予了促使华夏统一的重要水文精神;而《管子·水地》则将“水”比作“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还将“水”与当时春秋七国的人文民性相联系,如“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
“水”在有些典籍中还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如《荀子·宥坐》就讲到孔子观水时的着眼点:“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于是就有了“水德”的说法。
而老子则从水中引申“水德”,以赋圣德。苏辙《老子解》说:“水无所不利(万物);(水)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水)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渊也;(水)挹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仁也;(水)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水)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以载则浮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能也;(水)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时也。”
按照老子以“水德”赋圣德的准绳,那么,人就必须兼有上述这些德行。但实际是不可能的,就是圣贤尧舜、孔孟也都无法做到这么完善。所以老子又从“道”体无为不争、处卑求存出发,强调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认为做到这一点,也算是得道之人,所以说“几于道”。
这“水”润万物而不争,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同工异曲,人赋此德也必然能做到成其私、求其存。而唯独这要求人像“水”一样,避高趋下,往低处流却有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常理。然而,这恰恰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老子认为人往高处走不一定是好事。对此近代曾国藩深有体会,他在给兄弟的信中讲到:“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家书》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致沅弟季弟》)为了防止从高处颠坠,曾国藩在给兄弟的信中又讲到:“此后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吾亦不甘为庸庸者,近来阅历万变,一味向平实处用功。非萎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家书》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由此退到汉代张良,也是在权势显赫之时自求封于“留侯”而隐退,这实际上是效仿上述“居善地”,“处众人之所恶”的“水德”道理。再联系到春秋时代老子本人,一生一直以卑职(周守藏室史)自处,并于衰乱之世出走函谷关,这不能不说是对“居善地”的最好注解。
那么,无权势名声显赫者,能否就无必要遵照这种“处众人之所恶”的“水德”?庄子认为,此“水德”带有普遍性,他以处卑不材之木反而得以生存的例子来喻说此理,进而用人世间地位低卑、受众人轻视的支离疏来说明“处众人之所恶”的反而能“无尤”。这是因为支离疏含垢有残,所以政府征兵、纳税就找不上他,而放赈救济贫病却又必找上他,所以庄子说他不只能养身,还能享尽天赋之年(《庄子·人间世》)。这当然是在于“处众人之所恶”而形成的。
在这意义上说,凡人不都可以从这“水德”中得到些启发吗?
今天的课文你会背了吗?有没有未掌握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呢?
面对72篇文言与古诗词,如此繁杂的内容一定让你很难对每一篇都了如指掌。
当你在复习和刷题时,尤其是高三的小伙伴,遇到问题要翻找书桌里厚厚的一摞书,当你好不容易找到对应篇目时悲催地发现,这个知识点你上课没记笔记……稳住别慌,小文有《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精析仿练》帮你“解救”高中古诗文!
♦检索方便,内容精准♦每篇都有作家作品解读、精校原文、正文赏析、考点命题分析、真题名句默写、相关阅读,还有思维导图来帮你总结……
来看看注释内容,感受下吧~
好的辅导书就是越用越顺手!
不只能节约时间与空间,精确又丰富的内容、与高考相对接的指点和练习更能助你轻松夺分!////////
文章内容综合整理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