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章
(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誉,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管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举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
【译文】
绚丽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尽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而,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引诱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惕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举动洒脱啊,好像冰块慢慢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文】
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中转,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步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本身的混乱。因而,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邀功,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自傲自诩,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样会是空话呢?这确实能使人圆满,从而回归大道的根本。
【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译文】
立起脚尖添加身高而扩大视野,这种费力不平常的站立,不长久。迈开大步走路,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暂时的行路方法,不能走到远方。个人的观察没有导航器,容易只见局部不见全体。个人的判断没有监督,这种判断不能长久的彰显。夸耀个人的功劳,这种功劳迟早会消失。个人坚持而不知放下本人,坚持的东西不会得到本质的成长。动比较静,私比较公,小比较大,局部比较全体,在静、公、大、全体的道看来,动、私、小、局部都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人有时候都厌恶多私多欲和自高自卑的人,所以有道者处静公大全体的天道,不处动私小局部的地道。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而,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自创。不尊重本人的老师,不爱惜他的自创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无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
能够理解别人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本人的人,一定是很聪明的人。能够打败别人的人,一定是很无力的人;能够克服本身弱点的人,一定是坚强的人。晓得满足的人,他就会富有,意志坚强的人,就是有志气的人,一直不丢失“道”的人,他一定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即便他的生命死了,他的精神也会和“道”一样与世长存。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译文】
忠实耿直、尊重现实的话往往不漂亮,不会令人非常满意;漂亮的字句、优美的修辞、悦耳的言谈往往都带有种种夸张而不足为信。因为自然是平淡而不华丽的。真正好的理论不必争论自然令人信服,能引出争论的事总有他的不完善处,精深博大往往很难兼顾:过于精研深究往往无力旁顾;一昧求广博,不分鱼龙兼收并蓄,往往难有一孔之见。智者不会刻意地积聚,以不积聚作为人性的圆满。不断地将德行施与众人,从而本身德行日益精深;无私地把一切贡献给民众,反而使本身日益充实。自然规律的特点是生长、养育万物而不恣害众生;智者的行为原则就是只施德行而不争功名。
作品鉴赏
综述
《道德经》次要论述“道”与“德”:“道”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无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形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笼统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和平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管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次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次序的光明邪道。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
(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次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隆 重 推 荐
欢 迎 来 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