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读史笔记系列之十:有点吓人!古代还曾出现过这些刑罚?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历史上刑法,或者法律是自成体系的;当然,这个体系也并非原封不动,是几千年来不断变化的;其中存在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有些处罚今天看来就特别的残酷和不人道。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历史上刑法方面的一些细节。

一、不教而诛谓之虐

中国刑法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到夏代:古书记载,“夏有乱政而做《禹刑》,商有乱政而做《汤刑》,周有乱政而做《九刑》”。

一般来说,法律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社会风俗,所以古代有“出于礼者入于刑”,礼就是大众商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一种是政府机关对人民的要求,按照古时候的思想,这种律法条文一定是要晓谕四方,让人民清楚明白的晓得;有句俗语叫不知者无过,所以讲究的是“不教而诛谓之虐”——夏商周等上古之世,即有各级官吏向人民宣传法条的记载。

二、汉孝文帝取消“肉刑”

刑字,广义上指一切惩罚;而狭义上,指对人身体形成不可恢复的创伤,才有“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历史上曾有五刑的说法,各种史书记载的五刑不太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残酷,形成难以复原的人身伤害。

一个流传较广的五刑说法是:墨、劓、剕、宫、大辟。

墨,就是先在人身体上刻下符号、记号,然后再涂上洗不掉的染料,使之终身难以去除。

劓,右边一个鼻子的鼻,左边竖刀,顾名思义,就是割掉鼻子。

剕,也叫刖或者膑,就是断足,砍掉脚。

宫,针对男性就是阉割,太史公司马迁就蒙受过宫刑;针对女性就是幽闭,关小黑屋。

大辟,死刑的统称,其方式已经出现过很多特别残酷的,如腰斩、车裂、烹煮、做成肉脯等等,后来逐步演化成砍头和绞杀两种。

直到汉孝文帝时代,有感于这些施加于人身体的“肉刑”有伤天和,且难以达到教化人民的作用,才提议废除;然而两头屡次出现反复,直到隋代,才重新确立五刑为:笞、杖、徒、流、死。

这几个处罚就次要是鞭打、棍打、服劳役、流放、处死,除了死刑,其他都是可以恢复的人身伤害;当然了,在司法实践中,即便是笞、杖也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但这基本上是恶意为止,并非立法的本意。

三、从《晋律》到《清律》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俚的《法经》,史书记载,《法经》是“撰次诸国法所为”,就是汇集当时各国法律之优点集结而成。后来,商鞅“取之以相秦”,直接照搬到秦国。

之后秦汉相沿,去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直到晋代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颁布《晋律》,成为一个里程碑。

历史学家对晋律的评价相当高,认为它是一部相当文明的律法(古代对比),如其中的父母杀子同凡论,就是父母杀害子女,要处以死罪,以前大概是罪罚轻不少的;再如走马城市杀人者,不得以过失论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交通事故形成人员伤亡的,不存在过失杀人一说,统一按照故意杀人罪处理。大概在那个时代,能骑马出来招摇过市的非富即贵,取消过失罪应该是对平民的保护。

《晋律》制定以后,历朝历代都大概沿用;如《唐律》基本沿袭《晋律》;《大明律》又基本沿袭《唐律》;《清律》又基本沿袭《大明律》……

所以,自《晋律》颁行以来,中国的律法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四、古代司法实践中的“领事裁判权”

既然律法那么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又是怎样顺应近两千年的不同社会情况的呢?其实,除了律之外,还有令、格、式等补充体系;大致上可以这么说,《X律》上基本只要大的准绳,细节上靠更为具体的法令、案例等来补充;如明孝宗十三年,经过精心增删,固定经久可行的条例297条,从此以后,律、例并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直接把刑例写入律法内,《清律》也改称《大清律例》;同时规定,以后对于案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由刑部担任,以做到与时俱进。

是不是有点成文法和案例法相结合的意思?其实,这在当代社会也很常见,《宪法》往往只要相关严重准绳性问题,具体的实践还需要依靠更详细的各种法律;有时候还需要司法解释愈加详细的做说明。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发展程度不一,社会习俗、道德观念也不尽相同,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某个行为,在这个民族是犯罪行为,而在另外一个民族,可能就只是非常正常的行为。遇上这种情况,古代司法实践中,通常以“不求变俗”为准绳。如《唐律》就有化外之人犯罪,就依照他们本身的律法处理;两个化外之人发生冲突,不能依据任何一人本身的律法处理,这时才以中国法律处理。

当然了,这在古代人员交流并不密切繁多的情况下尚可,到了近代,东西大碰撞,就不太行了。比如不平的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不能由中国法律处罚,而必须由领事参照他们国家的法律来处理。现在看来这就是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在当时,这事并不稀有,司法实践中惯常有之;加上当时清代官员惧怕洋人,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的想法,非常轻易就答应了领事裁判权——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并不是有多么屈辱的准绳性问题。

当然了,古代几千年历史,律法体系历经变化,尚有非常多有意义的片段;限于篇幅、学识,本文仅仅是分享一点点相关的风趣细节;如果大家对各种历史细节感兴味,不妨点个关注,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