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高考择优录取,择的是什么“优”,怎样“录”?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择优录取”,这是普通高校在录取规则中表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择优”择的什么“优”?

毋庸回避,在高考录取大准绳中,高考成绩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标准之一,高考成绩的高低是衡量优秀与否的一个次要方面,也是高校录取首先考虑的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高校“择优”显然择的是高考成绩。

首先,省教育考试院投档要按考生分数高低(含加分)进行排名,分数不够不会向高校投档;

其次,高校对进档考生安排专业时,分数也是一个重要目标。不管采取什么录取规则,分数都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目标因而对于考生而言,“择优录取”从投档规则上讲,其实就是“择分”。

当然,“择分”的标准不同高校是不一样的。

高校的择优除了高考成绩总分之外,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如有的工科类的高校,在录取时既要看高考成绩,又要参考考生的数学或理综成绩,当考生的投档成绩相同时,一般优先录取数学或理综成绩较好的考生;而有的综合类的高校在考生成绩相同时,参考的科目则又有所不同了,可能是英语,也可能是语文或者文综。

所以,在“择优录取”的标准上,大多数高校会在《招生章程》注明。

比如单科要求、语种要求、政审体检要求、专业级差等内容,甚至部分专业还会提出身体要求和加试、复试、面试要求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择优录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择分录取”。有的考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录取准绳了解得不透,简单地认为学校择优录取就是完全凭高考成绩论高低,这并不是择优录取的本意。择优以分数为基础,但不唯分数论,学校特色、考生的兴味特长、内在潜质等都是重要的参考。如一些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时,会综合考生申报材料、中学学科成绩、竞赛获奖、高校笔试、专家面试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自主选拔的预录取名单。

一些考生和家长可能会对“择优录取”有些疑虑,担心高校能否利用“择优”搞什么“特殊”,从而照顾一些“关系户”等。

其实,随着招生“阳光工程”的不断推进,这些担心大可不必,高校招生录取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都有环环相扣的制度约束,不只录取过程公开、通明,而且录取等信息还会公开,以保障录取工作公平、公正,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所以,高考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考生会遭到高校的青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