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有哪些关于冬天的优美诗词或句子,可以陪孩子一起赏析?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目录

先来看三首不那么优美但是非常风趣的——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很明显,这首写的是天地一白的雪景。

白狗身上肿,多抽象

第二首也是打油诗,同样是写下雪,和上面应是同一位作者——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雪花的别称之一就是“六出”。花分瓣叫“出”,雪花有六瓣,所以得此别称。

第三首很多人都更熟悉。清代郑燮的《咏雪》(这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优美的)——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三首诗基本不用翻译,很好玩儿,易于理解,朗朗上口。

其实关于冬天的古诗词有很多很多,我这篇挑几首简单好记、相对而言适合孩子阅读的,抛砖引玉——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到冬天,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这首诗。这首诗其实寄托了柳宗元本人的很多思想感情,要结合创作背景,去细心体味诗人当时的创作心境。不过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深,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后再同他们一起探讨。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先简单地想象一下这幅幽静清冷的画面。

给年龄尚小的孩子讲古诗文,特别是启蒙阶段,个人建议可以先不用讲得特别深,以能简单理解、引发并保持兴味为主。

简略讲,这首诗中的“千山”与“万径”,描绘出的背景几乎是广阔无边的,与后面的“孤舟”和“独钓”构成了一种对比,添加了感染力。而“绝”和“灭”,更体现出了一种极致的寂静。

就在这样一幅广阔苍茫、天地水上下一白难分难辨的画面中,有一位披戴着蓑衣和斗笠的老翁,在专心致志地钓着鱼。

阅读古诗词,一定要对画面展开具体的想象。我们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它肯定是一个近景,上下苍茫一片寂寥中,有一位身着蓑笠的老翁在独自垂钓。

天是那么寒冷,四周是那么空阔寂静,老翁是孤单的,但同时也是清高的,孤傲的。我有一位同事,还曾借这首诗,和她上中学的孩子探讨过“孤单”与“独处”的话题。

小一些的孩子先不必说得太深。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想象中,根据这首诗创作一幅画。我在高中教书,经常会让学生“凭诗作画”,很多作品是非常冷艳的。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首诗,因为我觉得它生动温暖且治愈。

一个寒冷的冬夜,外面又黑又冷,马上就要下雪了。这时候我们想象一下室外的环境,它是寂静的、寒冷的,暮色降临,雪要下未下,黑茫茫、阴沉沉的。但是到了屋里呢?

绿蚁,指的是新酿的未经过滤的米酒上浮着的绿色泡沫,就好像小蚂蚁一样。我们可以想一下啤酒刚倒到杯子里上面的那层泡沫。

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刚倒出的新酒,泡沫浮在上面,然后再一点点消散。红泥炉子,底下的红色小火苗不断在烧着,不只温了酒,也把屋子烘暖了、点亮了。我特别爱吃的一家麻辣烫,叫万记。现在很久没去过了,2012年左右去得最多,每周都要去好几次。万记麻辣烫,到了冬天的时候,就会在菜盘下面点上火,咕嘟咕嘟,菜不断温热着,吃得人暖暖和和的,特别香。这个红泥炉下火苗燃烧腾跃的情景,充满了暖意和情调,这就和外面的寒冷、肃静,构成了一种对比。

万记麻辣烫,菜盘的热气肉眼可见

这时候诗人就想起了本人的好朋友。新酿好的酒,温暖的小火炉,如果再有好朋友一起喝酒谈天,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于是诗人就给本人的好朋友发了一条“短信”,当然,古代肯定没有手机。这首诗就相当于邀请函,酒已经酿好了,炉子烧得旺旺的,就要下雪了,要不要来一起喝酒聊天?

我觉得刘十九肯定来了。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一对儿住得不远的好朋友,一起伴着新酒和火炉,小酌闲谈,等候着雪的到来。一会儿雪下起来了,可能他们还在继续喝着酒聊着天。

这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了。

在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也有这样的场景。一个寒冷的冬夜,几位妈妈一拍即合——这种天气,当然要一起喝酒啊。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应试诗。什么叫应试诗?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命题作文。

古时的应试诗,要求多且严,所以很难写好,但这首却格外出色。

终南阴岭秀。终南,就是终南山。什么叫阴岭?在中国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应试诗嘛,在哪儿考试啊?长安城啊。终南山在长安城的南面,所以从长安城望终南山,看到的是山北面的山岭,诗人说终南山北面的山岭,山色非常秀美。这就叫“终南阴岭秀”。

这一句话,已经点了题。点了哪个字啊?望。终南望余雪嘛,这第一句,就给出了“望”的视角。

但是题点全了没有啊?

肯定是没有。

差什么呢?

差雪。

而且光这一句终南阴岭秀,你等于给我们直接下了个结论,就相当于我们在作文里写:香山真好看。

好看在哪儿呢?

往下看。

什么叫积雪浮云端?这个“浮”字,要细细地品。浮,是在之上。所以这句说的是,终南山山顶的积雪,浮在云上面。山上的积雪,怎样会在云上呢?那就需要我们想象画面了。当然,如果无机会亲眼一望,则更妙。

余雪,就是积雪。别处的雪都化了,但是山顶海拔最高,所以还有残存的积雪。终南山很高。我们如果爬过高山就会晓得,高山顶上的其中一美,在于缭绕的云雾。山比云高,云在浮动,所以像从山间流过去一样。余雪在山顶,云朵从山间流过,远远一望,雪就不像在山上了,而像是在云上。这就叫“积雪浮云端“。

多么有层次感的一幅画面。上面是皑皑的白雪,下面是流动缭绕的云雾,我们如果无机会亲眼得见,才会晓得这幅景象有多么美,甚至梦幻,恍如仙境。这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诗人会说“终南阴岭秀”。“秀”在哪里,从这句已经看出来了。

终南望余雪,看到了积雪,看到了浮云,再往下就要看到什么了?山林。

霁,是指雨雪天后天气转晴,明,可以理解成被照亮的意思。我以前去云南,看玉龙雪山,就很盼望一个晴天。因为天没那么好的时候,远远望山,山被云雾笼罩,什么都看不清。天一晴,山就显现出来了。而刚刚下过雪之后的晴,更是格外明亮清透,碧空如洗。我们可以等待一个雨雪天,在天晴后细心观察一下。

正是因为雪后天晴,所以林梢才能看得清楚,这叫“林表明霁色”。那我们再想一下,为什么是“林表”,表,就是外层,林梢,为什么不是整片山林呢?

林梢,在终南山背面山岭的高处。只要高处的林梢,才“明霁色”,说明夕阳已西下,落日余光平射,照亮了“林表”,所以到这里,下一句也已经呼之欲出——“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在哪儿望?长安城。第一句已经点明了这一点,而最初一句又落回长安城。

我们都晓得,下雪的时候不是最冷的,化雪的时候最冷,因为热量都被吸收,所以人会觉得格外冷。而傍晚时分,寒冷就要加个“更”。远望积雪,已有寒意,到了傍晚,这种寒意更添加了几分,这就是“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写得非常好,而且到此也已经很完整。祖咏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提前交卷了。

可是他的字数并没写够,要求是六韵六十字的五言排律,他写了个两韵二十字的五言绝句。等于人家让你写八百字,你刚写两三百字就交卷了。主考官是位好心人,让他回去接着写。结果祖咏说“意尽”,就潇洒而去。

小朋友小同学们在这点上千万不要学他,考场作文,还是要把字数写够。尽量不要在考场上玩儿个性,因为考场上的个性,一旦玩儿过了,很可能约等于不及格。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我本来是想利用工作中的时间缝隙简单地写一篇回答,原来设想这篇回答会很简短,可是现在已经两千九百多字了,估计读的人也看不下去了,我也是真的没时间了。话痨没得治,下面我将愈加粗略敷衍地一笔带过。

《咏廿四气诗 小寒十二月节》唐·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柴绕树梢。

霜鹰

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廿,就是二十。有个蛋糕品牌叫廿一客,我特别喜欢吃。下面几张照片,都是那些年吃过的廿一客(也在2012年前后)——

黑白巧克力慕斯
黑森林蛋糕
黑方
草莓蛋糕,原名忘了
也是草莓蛋糕,原名也忘了

说着诗呢,谁让你说吃了?玩儿呗。吃货提起吃,那哪儿忍得住。让孩子看看蛋糕,可能对“廿”这个字就再也忘不了了。

小寒是什么呀?二十四节气之一。北方人常说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小寒胜大寒嘛。具体是不是,可自行体会感受。当然这一点上,存在着南北差异。

大吕是什么?是古代的乐律名,十二律之一。我们所说的“黄钟大吕”,就是这个大吕。黄钟和大吕,分别为阳律和阴律的第一律。

古人以十二律指代历法中的十二个月份。所谓“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大吕对应的是农历的十二月,而小寒节气正好差不多在此时,所以叫“小寒连大吕”

下面的诗,要想弄懂,先要了解一下小寒的“三侯”(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三侯,可以带孩子一起了解一下)——

一候北乡,二候始巢,三候

此时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所谓物极必反,到了最冷的时节,离变暖也就不远了。阳气已动,大雁开始要向北迁。喜鹊也开始筑巢,而雉,就是野鸡,也躲在茅草里发出声声鸣叫。它还躲着,可能是因为天还冷,但是鸣叫,有可能是求偶的声音,也是它为即将来临的春日提前报的信儿。

诗句中的鹰,可以理解为大雁。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到了小寒这个节气,天虽然还很冷,但是喜鹊已经感知到春天未远,开始预备筑巢。它们去弯弯的河道寻食,在那里它们可以衔到树枝与新泥,绕着树梢搭窝。大雁将北归,野鸡藏在茅草里,也发出了声声鸣叫。

不必埋怨天气仍然寒冷,冬春交替,就在正月之间。小寒虽冷,但是一样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这也是我们常念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宋·杨万里

友谊提示,读题目要留意断句,不然容易缺氧。

其一: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这首诗写于早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诗人说本人因为一心只顾着追逐寻觅盛景,而忘记了寒冷。立在春风之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

这景色得多美,让人忘我。

后面他又说了,我最喜欢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和刚才的《终南望余雪》差不多。

软是什么?白雪映衬之下的夕阳的红光,非常柔和,非常温暖,很细腻的一种美好,好像这种光芒是可触的。涌,把本来静态的景色,写动了。在那柔和的软红夕阳余光之下,涌来座座白雪覆盖的群山。群山好像是向本人涌动而来,有一种视觉的震撼和美感。

其二: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又是最爱东山晴后雪,我都想看看东山晴后雪了。

这一首写了阳光之下,东山积雪消融的景象。东山的余雪,等不到天放新晴之时,已经渐渐融化,大多变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结成了冰。

这一句可以说承上启下。不只承接前一首,写出了雪后冰雪消融之景,也为下面一句做了铺垫。

最爱东山晴后雪,进一步表达了对东山雪的喜爱,但是同时又略带伤感。为什么啊?一是因为东山雪美,但是已经消融。第二呢?看后一句——“却愁宜看不宜登”。

为什么不宜登?前面告诉我们了呀,因为“多作泥融少作冰”。所以它适合远远观赏,但是不适合攀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也让诗人感到了一种失望。

但是实际上,我个人反而觉得,真的登上了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也就没有了远远望去时的美。

《雪梅》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一句,把梅雪拟人,说她们俩都觉得本人才是最能代表早春的,未肯降,就是谁也不服谁,互不认输。这种写法特别生动。家长们也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故事,讲给年龄小的孩子听。

诗人作“裁判”,也难以将她们分出高下。评章,就是评判。实在不好评判,所以只能暂时停笔思索。

最初诗人站在了一个比较中立的角度,谁也不得罪。他说客观地讲啊,就洁白的程度而言,梅花逊雪三分。但是同时,雪花也输给了梅花一段芳香。妙趣横生,神韵无穷。

《雪梅·其二》宋·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这一首,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只要互相结合,才最为美好。

只要梅花,没有雪花落在梅花上,她就少了几分气质和神韵,而如果有雪有梅却没有诗作,也显得俗气,不雅。

冬天的傍晚,写好了新诗,天又刚好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虽然春天还没有完全到来,但是春意,我好像已经感遭到了,那是一种美好的生机。

这里我也想插几句。我个人认为,我们读诗词,一定要不要太死板、太老实。读诗的时候,要浪漫一点,大胆一点,开放一点……要尽可能地展开想象。同时,诗无达诂,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根据本人不同的经历和观点等,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这是非常正常的。

诗词的鉴赏,不是数学题,一加一必须等于二。很多时候,对诗歌的解读,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人要说了,可是考试的时候可有标准答案啊。这点我们就不作讨论了)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经历、见解和想象等,做出不同的理解,最终,都能从一首诗中获得属于本人的共鸣,这正是诗歌的魅力和美好之一。

这也是读诗的诗心与诗性。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的傍晚,诗人独自由邯郸的客栈里。所谓冬至大如年,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与亲人团聚欢度,但是诗人却一个人在他乡的客栈,形单影只。本人抱着膝盖枯坐,只要灯下的影子和本人作伴。很孤单,所以特别想家。

但是他不说本人想家,他着笔于“对面”,想象着在这个冬至夜,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但是家里人一定还没睡觉,而是围坐在灯前,谈论着他,想念着他。

这里我想到杜甫的一首非常美非常浪漫(秀恩爱)的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首诗。有兴味的话,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品读一下这首诗。

话回《邯郸冬至夜思家》。实际上,是诗人本人想家,但是他想家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呢?想的是家里人在深夜围坐,谈论和想念着本人

小朋友们要记住这首诗,等你们以后上了大学或者工作后,如果离开了家乡,远离父母亲人,再想起这首诗,可能感触会特别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人在外,本来就特别想家。逢年节或特别的日子,这种思念就更浓。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忍不住想象,家中的亲人是如何谈论着本人、想念着本人。心里思家之情便更深。

我上大学的时候,很羡慕有“老家”可回的同学。我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到上大学到工作,连海淀区都没出过。所以看到期末买好火车票急切盼望着回家的同学们那种肉眼可见的喜悦,感遭到他们那颗早已飞向家乡的心,就觉得这是本人的一种缺失。

但是长大后,我又庆幸,本人一直没有离开家、离开父母。人和人,生而不同。有的人喜欢闯荡、多行路多见识,而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连出差旅行,甚至有父母同行,都要忍不住想家。所以在家也有在家的幸福。虽然不像别人一样行万里路、见多识广,但守着家,守着至亲至爱的人,不必遥遥相思,也能让我感到一种踏实和安心。

现在这一篇已经马上就要6000字了,我也实在是唠不下去了。次要是此刻的时间是18:38,已是人间饭熟时。

我实在没想到,我话能这么多。我还以为这篇最多也就写七八百字。

所以之前预备要写的诗,现在已经写不下去了。上面几首,已经开始愈发明显地敷衍了。

说一个诗句版的“九九消寒图”吧。

提起九九消寒图,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画梅花。但其实九九消寒图的方式有很多,诗句也是其中之一。

哪句呢?

亭前垂柳保重待春風

这一句共有九个字 ,每字有九画。一天描一画,描完正好九九八十一天。

那位问了,文盲啊?『垂』是九画吗?

『垂』在现在不是九画,但在古代确实是九画。那时候垂字两头的两个十字是分开写的,后来慢慢才变成八画。

所以按照古代的写法,垂也是九画。

再来念念《数九歌》(也叫《九九歌》等)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最初我们来看看《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chǔ)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举办的 #童年的冬之旅# 活动中,也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问题。

为了便于记忆,聪明的人们,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朋友们也可以和家长一起找找,属于冬天的节气都有哪几个。

接下来,我把本来预备好要写的剩余的诗歌,写在这里。时间和篇幅关系,就不再解释,如果感兴味,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赏读。

《雪望》清·洪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山中雪后》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题寒江钓雪图》 释敬安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这里提示一点,读这首诗,一定要好好品尝一下这个“嚼”字。

《寿阳曲·江天暮雪》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大德歌·冬景》元·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提到冬天,就不能不提“岁寒三友”

下面可以算“岁寒三友三首”——

《青松》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松竹梅”会被称为“岁寒三友”?家长也可以以此为话题,和小朋友一起找答案,一起探讨。

其实,关于冬天的古诗文,除了这篇里提到的,还有许多许多。感兴味的话,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寻找更多。

就以一首快乐的歌谣,作为本篇回答的结尾吧(可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落笔匆匆,且逐步急躁敷衍(捂脸)所以如果有什么错误或疏漏,还望多多原谅。

另外,如前文所说,诗无达诂,如果我的解释和你的理解不同,没关系,千万别生气,我只是抛砖引玉,以你为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