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眼花的生理规律难以抗拒。杜甫说“老年花似雾中看”,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花眼一般从四五十岁开始,年纪越大越厉害。
风趣的是,文徵明写小楷好像不怎样受花眼的影响。七十四岁时,他在《琴赋》(字大1.5厘米左右)后题道:“余老眼昏蒙,无足观者”。但其实“老眼昏蒙”的形态写得是这样精深:
八十八岁的《跋万岁通天帖》,依然结构精准,笔力不衰,也不抱怨“老眼昏蒙”了:
年近九十高龄的老人能写出这样的小楷,不可思议,难道九十岁的时候眼睛还没老花?九十岁的时候估计我们抓笔手都在抖吧......难道明朝时候有老花镜?百度了一下,还真是:
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副眼镜的外型
不懂的问百度
其实,在明代的吴门圈子里,已经出现对付老花眼的神器了,它叫“叆叇”(音ài dài ),也就是眼镜。(叆叇,本是指烟云缭绕、浓云遮日的样子,《妙法莲华经》卷三云:“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即是此意。)
一般认为,眼镜是外来品,古人之
叆叇
中国人使用眼镜的历史,也许可以上溯到宋代。
北宋刘跂《暇日记》云:“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等书都转引了这条记载)清代陆凤藻《小知录》卷九云:“叆叇,眼镜也。洞天清录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洞天清录》为南宋赵希鹄著,现存版本中,此条已佚去)但明人使用眼镜是没有疑问的。
明张宁《方洲杂言》云:“向在京时,…,见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二,其形色绝似云母石,类世之硝子,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衍之为柄,纽制其末,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书,张此物加于双目,字明大加倍。”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叆叇》云:“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通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明郎瑛《七修类稿》云:“少尝闻贵人有眼镜,老年观书,小字看大,出西海中,虏人得而制之,以遗中国,诚世宝也”。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23.2x28.4cm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 25.5x9.8cm
比文徵明大35岁的吴门文人吴宽,还写过一首《谢屠公送西域眼镜》,收录于四库本《御选明诗》卷22,他抽象地描述道:
圆与荚钱同,净与云母匹
蝇头琐细字,明莹类椽笔
这是明代吴门文人使用眼镜的直接证据。
《南都繁会图》中的戴眼镜老者
明代宫廷画《南都繁会图》中也绘有一位戴眼镜的老者,为确信的图像记载。根据这些史料推测,文征明老先生之所以年近九十还能写精致的小楷,很可能拥有了神器叆叇。只是由于此器昂贵而不普及,时人知之甚少而已。
上一篇:2009年,罗青长之子接受采访时透露:蒋介石搞情报能力不如毛泽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