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晚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人,他一生无论走到哪里,他那心爱的小毛驴就走到哪里。他身体瘦削,穿着一身破旧的青布蓝衫,脸上盛满了疲惫,盛满了对时代的忧患与沧桑。
他一路走走停停,总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之上颠簸不绝,似乎一生都在跋山涉水,直到古稀之年他还没能停下来。他一生都在为生计而奔波,一生都在读书考试,一生都在写诗作赋。
他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曹松,而他大概是古代诗人中最能奔波的了。公元901年,也即是唐昭宗天复元年,曹松71岁,在平均寿命不长的晚唐,很多和他一样年龄的人早都已经入了土,而他却迎来了他一生当中最高的人生高峰,那就是考取了大唐的进士。
曹松虽然在白首皓髯之年中了进士,但是对于一个热衷于功名的读书人来说,也是人生当中最可喜可贺的一件事了。中了进士之后,他被授予了校书郎一职,后来又被授予了秘书省正字,但是可惜的是,古稀之年的他,一生为了功名而奔波劳碌,却只做了两年的官便在公元903年驾鹤西去了,不过这对他来说或许算得上是一种人生幸事。
为什么说是一种人生幸事呢?因为他辞世一年之后,晚唐最大的祸乱来临了。公元904年,朱温起兵造反,杀死了唐昭帝。随之,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再后来,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年代。
曹松去世了以后,有《曹梦征诗集》3卷流传后世,在《全唐诗》中,收录了其诗140首,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他的《己亥岁》,他的这首《己亥岁》全诗如下: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这首诗写于公元879年,标题之所以叫《己亥岁》,那是因为这一年为乾符六年,己亥即为这一年的干支,曹松正是用了这一年的干支为题。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战乱之祸首先祸害了河北等地的老百姓,之后又蔓延到中原大地。到唐朝末期,更是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得唐王朝的统治立刻处于一种风雨飘摇之中,摇摇欲坠,唐朝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最初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血腥的反抗与屠杀,鱼米之乡的江南瞬时成了杀伐不断的战场。这就是诗人曹松所谓的“泽国江山入战图”,写得极为委婉曲折,让人隐约可见大江南北、万里山川,飘满了和平的烟云,不只画面感十足,而且特别地引人入胜。
紧接着诗人的“生民何计乐樵苏”一句,写得极为有深度,“生民”是指手无寸铁的天下百姓,而“樵”即指打柴,“苏”即是割草之意,本来老百姓砍柴割草这种很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和平年代都极为艰难,而战祸一起,老百姓在和平年代都极为艰难的“樵苏”,在战乱的年代就更是艰难了,所以老百姓这时候连追求最基本的生活都变成了一种奢侈。
曹松来自于社会的底层,他亲眼目睹了人间的民生疾苦,他还躲避过战乱,隐居过山林,做过幕僚,浪迹过天涯,经历过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生活,所以他非常清楚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而他本人更是体会了人生百味。
而在战乱年代,和平给人民带来的只要灾难,而这种灾难又是多么的深重,天下黎民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不过诗人在这里却把它反过来说,因为本是寻常甚至是艰苦的生活,诗人却用“乐”来描述反讽,意味十足,耐人寻味。
诗的最初两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道出了和平的残酷,更道出了和平的实质,也使得这两句诗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尤其是最初一句,可谓闻名古今,妇孺皆知。
在我国古代的和平中,为了打赢和平,统治者采取了军功制度,在战场上杀敌越多,功劳越大。尤其是在秦汉,计算一个人的军功,以“首级数”或者敌军的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计算军功,在这种制度下,很多人的斗志与勇气都被激发了出来。
比如在汉初之时,项羽战胜他杀,汉军力争上游地抢夺项羽的尸体,因为,项羽的尸首此时就是富贵与前程的意味。于是,为了抢夺"荣华与富贵",杀红了眼的汉军又开始同室操戈、大打出手,有几百人就因为在争抢项羽的尸体时丧失了性命,而争抢到了最初,王翳抢到了项羽的首级,杨喜夺得了一条右腿,吕马童、杨武和吕盛等人则抢到了项羽尸体的其他部位。
而项羽一死,刘邦喜出望外,对于抢到项羽尸体的人,不管是谁,他都逐个封赏。就连平时没有什么名气的杨喜也被封为了赤泉侯,食邑一千九百户,并由此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而他后代,更是建立了隋朝。
因而,即便是谋略不高,但是只需反抗黄巢的农民起义中,高骈没立下多少功劳,但是他杀人无数,直接是踏着农民起义军的鲜血一路走来的,最初也因而而登了上高位。
而对于曹松来说,他是最不屑这样的人的,因为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他是最清楚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他更是亲眼目睹。而在黄巢的起义军中,有很多无辜的人,就是生活不下去了,才在无法之中加入起义的阵营之中,而战事一起,他们毫无疑问地成了和平中牺牲的人。
所以曹松对于像高骈这样靠踏着鲜血上位的人,他是十分心痛的,更是万分谴责的,所以他强烈地表达了本人的看法:“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在“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句子中,“一”与“万”、“成”与“枯”等几个字,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可谓是掷地有声,把和平的残酷直接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不管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烈和鲜明的警示意义。
所以古人也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而李颀也在《古从军行》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元人张养浩更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而如果忽略了最初一个诗句的警示意义,那么和平一旦迸发,受苦的将永远是天下的黎明百姓。
所以不得不说,曹松的这首诗真的是千古难得的好诗,它以写实的手法为主,描写了和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揭露了和平的实质,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其沉郁顿挫的笔调直逼诗圣杜甫。
而这首诗自流传以来,就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历来遭到无数名家的点评和推崇,也使得曹松凭此一诗成为千古留名的著名诗人。
而纵观这首诗,他把和平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更把和平的残酷直接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因而不管是在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和警示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上一篇:此人70多岁才中进士,却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最后7个字人尽皆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