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荷樵者坐在青山之上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者:黎荔

有一个陈旧的职业叫樵夫,指上山砍柴、劈柴的人,他们以砍柴卖柴为生。在古代汉语中,还常有“樵苏”一词,樵者与苏者是不同,取薪曰樵,取草曰苏,前者砍柴,后者刈草。相同之处就是,樵苏都是上山采集柴草的人,以此为日常生计。

樵夫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们每天沿着羊肠小道上山,在深山中辛辛苦苦地打了柴,远远地挑到市上去卖,卖了钱通常只够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又忙着磨快斧头,为明天的生活考虑。如果哪天樵夫病了,或者刮风下雪,大雪封山,他的生计就要落空,家中便会挨饿了。

古人常将渔夫与樵夫并举,如王维《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杜甫《村夜》诗:“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苏轼《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古代文人对隐居山中、水边的自食其力逍遥容与的樵夫、渔翁不断抱赞赏企羡的态度,认为他们远离扰乱红尘,友麋鹿,伴烟霞,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

樵唱在山,渔歌在水,青山绿水在樵渔。他们远离尘嚣扰扰、人间是非,身居边缘,静观世变,又不脱离真实憨厚的生存和劳动,渔樵之人是凡俗和超越的结合。中国文人认为渔樵的生活毫无争竞,自得其乐,逍遥自由,是令人向往而难以拥有的生活境界。到了宋朝以及元明清,渔樵抽象还转变为爱讲历史,谈古论今的人。历史最初都会变成故事,在中国人这里叫做渔樵闲话,也就是打渔的人,砍柴的人,坐下来讲讲古,秦始皇怎样样,汉高祖怎样样,诸葛亮怎样样,他们处江湖之远,居山林之深,却观察的是整个历史的大局。

文化意义上的渔樵意象,是历史上重堆叠加而成的,因而含义特别丰厚。渔樵以青山流水来衡量历史,衡量一切故事,看得明白其中的大局大势。借得青山流水的永久尺度,渔樵得以超越一切爱恨情愁,超越一切兴衰成败,看出故事背后的历史之道。这样的渔樵,过于世外高人、文人品格了,现实中的渔樵,绝大多数是普通劳动人民,他们一天到晚打鱼伐木,也不一定填得饱肚子,骨子里也没什么诗书气质,可能大字也不识几个。

自从盘古开天,樵夫的行业就传下了。他们深入山林,伐木丁丁,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需够了当天的用费,便不再烦心。回到家中,面对青山绿水,悠闲地磨一磨斧子。这样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无忧无虑的心态。唐代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一诗,就是用一个“乐”字,来描绘看似艰苦的樵夫生活: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在因和平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以打柴割草平安度日,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然而即便是这样卑微、渺小的要求,在战乱年代仍然是一种奢望。“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全诗之警策。“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更是极骇人,白骨森森,尸骸堆叠,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这一切的牺牲只换来了某人的封侯,某人的拜将。在一些人看来,王图霸业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就是真正的幸福。

翻过了历史上一页页藉藉无名的渔樵,如今樵夫成为快要消失的职业了。当然也有说法,樵夫也可泛指林业工人,或从事山林工作的一类人的总称。总之,还是平头百姓,无权无势,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常常只关注时代的风云人物,那些舞台上的波涛壮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忘记了在中国文化中,历史的最终审判是渔樵闲话。渔樵之所以是历史的最终审判者,因为他们以山水的眼光看历史,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山水是不朽的,不朽的青山流水,就是渔樵的精神标尺。渔樵以青山流水来衡量历史,衡量一切故事,衡量生命的本位价值。

青山静默无言,是永久的观照。荷樵的凡人走过扰攘人间,走入云雾深处的山林。密林里铺满了长眠的松针和伤心的落叶,叮叮的斧斫伐着一棵老树。未来时代的樵夫,不一定是砍柴卖柴的,但渔樵的生活方式属于劳动人民,未来的劳动人民会有新时代的生存职业,不变的是,他们还是身处边缘的贩夫走卒、微末之人,在那个浪花淘尽英雄的未来岁月,荷樵者坐在青山之上,遥观过往青史,将会如何闲话我们这个时代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