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曾国藩:腹中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文】

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译文】

迪安(曾国藩之友)的妙处在于全然不知世事形态,他虽然也常常怀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想法,但却不断都很委婉,永远都没有向外透露。

【解读】

要想打败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就好像我们写文章一样,意不可说尽,势不可用尽。恰当留白才能使文章变得更风趣味。

曾国藩不只在写文章的时候运用了这一点,做人也如此。他在日记中谈道:“大抵作字及作诗古文,胸中须有一段奇气盘结于中,而达之笔墨者却须遏抑延毕,不令过露,乃为深至。若存丝毫求知见好之心,则真气渫泄,无足观矣。不特技艺为然,即道德、事功,亦须将求知见好之心洗涤净尽,乃合处。故曰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也。”

他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都要做到厚重精炼,下笔有神,表而不露,不能够有丝毫的求好、求胜心,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做人做事也要这样,这种“一味含浑,不轻易发露”的战术被古人熟练地运用在战场上。

战国时候,赵将李牧奉命守卫赵国北方,他熟知匈奴兵骄横跋扈的习性,因而,便对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他命令部队坚守不战,甚至在军中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全体将士务必回营自保,不得迎战,有敢捉拿匈奴人者处死!久而久之,不用说匈奴人说他胆怯如鼠,士兵们也开始埋怨他是畏敌之将。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三百乘,精骑一万三千万匹,骁勇步兵五万人,弓弩兵十万人,加紧练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田野,诱使匈奴入侵。

匈奴人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装败走,丢下机器那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败逃。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十分稳固,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结果使匈奴中计,从而大败匈奴。要想使鱼儿上钩,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诱使敌人中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要一步一步诱使对手上当。

正因为遵照这样的准绳,曾国藩的文章和为人都给人一种浑厚醇正的感觉。他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技巧,不同于装聋作哑,而是要有一个人该有的厚重根基。收敛才能,积累能量,最初展示本人的实力,给别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在给属下的信中也多次分析了这种处世之法:

大抵初入仕途,每患议论之过激;阅历稍久,又患泾渭之太淆。若是非皎然于胸,而一毫不露,刚气常抱于内,而百挫不渝,斯则难能可贵。

这段话的意识很简单,就是教导人们即

便心中泾渭分明,也要一丝不露,只要在适当的时机才能显现出来。

想要达到目标,最无效的方法就是先对其置之不理,压制住本人猎取的愿望,深藏本人的意图,让对方好不察觉从而放松警惕。自制者方能制人,晓得如何等待的人才能通晓获取之道。掌握此术,便能使本人更接近成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