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代建筑中笼统的“风格”一词存有疑问,虽然谁也不能忽视出现了一些清晰定义的建筑外观和风格的趋势,并且有所发展。每当我们考虑一个新项目,首先需要理顺的是,为什么把一个特定的建筑或留念碑设计成我们要的那个样子,我们的想法和感觉基于朝向、基础设备、面积、气候、选材等诸多因素,不只仅是一个给定的“风格”。如果说,现如今有风格的话,那它一定会包含这样一个观念:一切皆有可能,包括不定形的、无机的建筑。
就在短短的几年前,这样的建筑仍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当时没有今天的IT资源。还有,如果回顾过去,显而易见会发现,一种新型的、异乎寻常风格的出现,往往源自于建筑科技或能源开发的实质性的进步,而不是政策或社会观念变化的结果。它才是“风格”的摇篮。我们同意德国建筑大师密斯(Mies)的说法:“设计一栋建筑时,我必须做必要的事;不是我喜欢的事情,而是对于项目最为有利的事情。”使用设计软件,利用参数设计原理所提供的潜能,无机建筑和不定形建筑打开了之前无法想像的可能性——但这与建筑科技的进步毫无关联,而是因为在高难度的设计中,IT工具实现了复杂的实施过程,代表了前进路上的重要一步。然而,问题仍然存在,它能否仅仅是一个带有变量的游戏而已?
我们不反对玩这种游戏,从中获得的经验今后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对我们有用。我们只是不喜欢用这种方式设计建筑(展馆、临时建筑或室内建筑除外),因为它们是极其昂贵的,不但施工如此,维修和运营同样如此。毫无疑问,这些建筑次要出现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也就不是什么巧合了,那里劳动力廉价,能源丰富,供应充足,承受得了这样的“浪费”。相反,我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一种统一的建筑风格源于长期的积淀,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扎根于工业建筑成果的风格。
同样巧合的是,虽然采用了无机外形,特别是在室内设计中,它们往往采用几百年前相同的木工和砂浆工艺,就像通常我们在好几层砂浆之下发现的那样。就我个人来说,我一向回归这样的理念,从字面上来说这是一种混乱的结构,那就是鳞片结构。我相信,对于建筑及其潜在风格来说,它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大自然赋予了每种无机物和植物以外形,给每个人都施加了重力,它与本身功能一起,一同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在当代建筑中发现,许多外形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然而,我们时常忘记了,自然中的事物是由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创造的,或者说是以本人的方式发展的,由此它们往往比由它们而产生灵感的建筑或留念碑要小得多,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如此。当然,我们也能从我们的经验对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参照,但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小心对待建筑的规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