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锄禾日当午,题目到底是“悯农”,还是“锄禾”?我们又记错了?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当时的课本

这几天有点不敢相信本人的记忆力了,因为很多说法,跟我们80后学的不一样了,就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

我们80后明明记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人教社说是“是人也”。言外之意是我们记错了,根本就没有“斯人”这篇教材。

还有《两小儿辩日》,明明我记得是“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但它偏偏是“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究竟是“辩日”还是“辩斗”?这个事儿还没处理,又出来一个:

我是80后,我记得当时学的“锄禾日当午”的题目就是“锄禾”!但有人说我们记错了,人家这首诗的题目明明是“悯农”。

不同的教材

我找了好几个版本的语文书,无一例外,那些老书的题目就是写着“锄禾”,你们上面的这张图片,我把我们学过的这首诗,和现在教科书的这首诗放一起了。

现在教科书里,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题目变成了“悯农”,从侧面看得出来,在过去的时候,我们学的这首诗题目,明明就是“锄禾”。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会抬杠呢?甚至包括一些出版社。

改了就老老实实承认,不要说不断就是这样。

用过的课本实拍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事情?还是因为这两天的教材争论。

我明明记得过去学的课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人教社说我们从来就没有出版过这样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

于是,就开启了“抬杠”模式,人教社的意思是说你们肯定记错了,我们压根就没出版过。但80后网友表示,要说记错,总不能大家都记错吧?

肯定是你修改过了内容。

就像锄禾日当午这首诗,总不能说我们记错了吧?我们80后学习的题目明明就是“锄禾”,但现在的教材上却是“悯农”。

这难道不是修改教材的铁证吗?

我们当时崇拜的明星

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就是觉得本人的青春遭到侮辱

小学阶段,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难忘的记忆,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要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同样,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事儿,现在想想,是那样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北方的农村还没有电灯,我们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晚上在家里点着蜡烛看书、背书,因为是农村人,所以对于这首诗,感触也特别深刻。

我们学过的书

我们每天秋天和夏天的时候,都会帮家里的大人干活,那么热的天气,拿着镰刀在地里割麦子,汗水流淌湿了衣服。

秋天在玉米地里掰玉米,玉米地跟大蒸笼一样很闷很热,我们掰完玉米装到蛇皮袋子里背到排子车上。

所以从小,我们就格外珍惜粮食!

但现在,对于这样一首描写农民的诗却有如此大的争议,但我看到很多80后的读者都说这首诗的题目是“锄禾”,我特别开心。

因为在这里,有如此多能够共鸣的朋友,衷心的谢谢你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