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小学文言文必学积累(共26篇)第三篇:《两小儿辩日》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文言文集合

三、《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原文】

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u),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a 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正文

(1) 游:游学、游历

(2) 辩斗:辩论,争论

(3) 故:缘由,缘故。

(4)以为

(5)去:离

(6)日中:半夜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 则:就。

(10) 盘孟: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孟;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 沧沧凉凉:清凉面略带来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 熟:谁,哪个。

(16) 汝:你。

【释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解,伊问他们争辩的缘由。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半夜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半夜时离人近。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半夜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半夜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中心思想】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现实就是的科学道理,明白了学无尽头的道理。

三、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尽头即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闸明本人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科学解释】缘由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晚上太阳冷,半夜的热所以早上远半夜近。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半夜小,所以早上的近半夜的远。而且现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样回事?

一种观点是: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半夜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

另一种观点是太阳高度不同,大气折射率不同,早上太阳高度角低,折射率大,所以太阳看起来大。

还有,半夜晚上时热,是不是因为半夜时太阳离我们较晚上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半夜时较晚上热、是因为半夜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晚上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执较晚上太阳光斜射时名,因而受热最强。所以半夜晚上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次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次要因索,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执并不是直接伸气温升高的次要缘由。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次要缘由

总之,每天半夜较热,晚上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作者引见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两小脱明可爱,姜于动脑,对本人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干争辩。

【人物引见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皇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