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读书 | 唯玉之精,贯始华夏:玉石神话与华夏精神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如果说要找中国文化的意味物,“玉”无愧是其中之一。“化干戈为玉帛”“君子比德于玉”“商纣王鹿台自焚”等等,这些带有中国文化想象的范型无一不跟“玉”相关。叶舒宪教授新著《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即是从玉的文化内涵,爬梳华夏精神的信仰之根的鼎新之作。

原文 :《唯玉之精,贯始华夏》

作者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吴玉萍

图片 |网络

国内的人文学科研究者们不断试图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而以萧兵、叶舒宪为首的文学人类学学派从八十年代开始便尝试对先秦文学经典进行文化阐释,以此努力于本土理论与方法的构建与创新。从1986年的文学人类学到2014年的神话观念决定论,在三十年的探索中,文学人类学学者不断秉持文化盲目不是口号,而是全体、深度和全新认识的中国文化的观念。叶舒宪教授近五十三万字的新著就是这种“文化盲目”的产物,也是“玉成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2015年出版的《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第三部是即将出版的《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

唯玉之精,贯始华夏。这种“精”既是世间物质之精华,亦是华夏信仰之精神。可以说,从无文字的八千年大传统开始,围绕玉的神话、信仰、观念、行为、叙事便成了华夏文明发生史的动力系统。这套动力系统是《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行文的线索,也是“玉成中国”的“多重证据”。因而,如何讲述整个华夏文明被玉石神话信仰贯穿的发生史,便是《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的重心。全书分三个维度论证“玉成中国”,分别是华夏信仰中的玉圣物、文学母题中的玉文化、文明起源中的玉神话。

华夏信仰中的玉圣物。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作为华夏信仰的“玉圣物”,“中华C字龙”的出现让这一信仰图腾有了物证。华夏文明在溯源之时,不再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小传统,而是要上溯至以玉礼器生产和使用的八千年兴隆洼文化时期,无文字记载的八千年文明,最好物证便是“玉”。无文字记载的大传统时代,器物在默默言说。《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中第二部的“寓道于器”用了大量的玉圣物,如意味天门、太学的玉璧,祖灵牌位的玉柄形器,天桥玉璜等,这些经过编码后的文化符号承载、诠释着一部持续不断的华夏信仰链,同时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华夏文明未曾断裂。

文学母题中的玉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小传统时代,文字在静静讲述。从《山海经》开始,中国文学中特有的物质原型“玉”便成了文学母题的来源之一。《楚辞》中的“登昆仑兮食玉英”、《红楼梦》中的“白玉为堂金作马”、《鸿门宴》中范曾所用的“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玉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这些文学史上的经典典故,在经过编码理论的还原之后,都回归到了“玉”这一原型上。从文学作品到史书和子书,《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将“白玉堂”的文学谱系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展现了“玉文化”的文学母题史在文字书写的小传统中的核心地位。

文明起源中的玉神话。关于文明起源理论,最具普世性的莫过于“大河流域”说。然而不管从考古学层面还是传播学角度,大河流域说在晚期中国均略显不妥。对于华夏文明的特殊文化基因而言,玉器时代的孕育、玉石神话的构成与传播至关重要。《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中的第四部便是对华夏文明的重新探源。在提出文明起源中的玉神话基础上,叶舒宪教授构成了一系列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观点,如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玉帛之路、“中国玉石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这些对重建中国话语和重塑国家文化品牌具有引领性意义。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显示出了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包含了大量的考古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知识,集中展现了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该书的问世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来自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民俗学的学者均给予了专业内的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研究员肯定了玉石之中包含的华夏思想,指出四重证据是多种文化生活、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亲切和最自然的表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王一川教授认为从玉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文化原根探寻是一种本土学术创新,同时也提出用文化文本解读古文献的创新路径该当扩大范围,可以从古文献到大众熟悉的文本,让更多人对用文化文本解读经典著作有了解,而且这种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进行推广,用来支撑当下的文学研究、艺术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指出无文字记载的大传统必须得到注重,因为文字有三千年,而人类说话的历史则超过了十万年,在文明的长河中,人类的知识百分之七被书写,百分之九十三是口传。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的邓聪教授对玉帛之路持认可,运用众多出土器物论证了玉石之路的可靠性。

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新成就让重建中国“大历史”有了更大的可能,先于甲骨文几千年的圣物——玉礼器描绘出的无文字时代玉石神话观更是打通了华夏文明与信仰的万年脉络。正如叶舒宪教授在《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书中所说:“找出华夏文明背后的信仰之根,不只能够说明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根源,解读道教玉皇大帝想象的温床,而且对文字小传统中的历史叙事,如汴和献玉璞、完璧归赵和鸿门宴之类,也能作出新的历史理解与深度文化阐释。”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9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文学 | “龙”游四海:《文心雕龙》的海外研究

深度 | 中国小说的特色叙事,要从“传奇”中探寻!

文化 | 今天,我们为什么怀念老舍?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