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冬至,不只是吃饺子,从古诗中探寻不一样的冬至!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今天,我们迎来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

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除夕已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古代,冬至这天,也被称为“亚岁”。“冬至大如年”一是说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

关于冬至,你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冬至的那些事……

什么是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属于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

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1日左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

这一天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黑夜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说起冬至,各地也都有各地的习俗,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今天大家都吃饺子了吗 ?传说冬至这天不吃饺子可是会冻掉小耳朵的哟!

可是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饺子的来历:

相传汉朝的时候,张仲景把抗寒的药材包在面皮里煮熟,在最冷的冬至那天分发给穷人们,让他们也能安然过冬。

因为穷人们常常在严寒中被冻掉耳朵,所以张仲景把这种半药半食的东西捏成耳朵的外形,并且命名为娇耳。

后来,冬至吃娇耳慢慢变成了一种习俗,娇耳的称呼也慢慢变成了饺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代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我国自古就对冬至非常注重,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中国人认为,白昼一天天变长,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阳」气逐步回升,是个吉利的日子。

那么古代人又是怎样过冬至的呢?

古代冬至怎样过?

— 祭天祀祖,宴饮团圆 —

冬至大如年,这句话可一点儿也没说错。

从周朝到汉朝,冬至日不断被当成新年的开始,约等于现在的除夕。

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典礼

冬至日这天,所有人都放假,开放禁赌令,大家可以自在快乐地玩!

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

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家家户户置办新衣、打酒买菜,亲朋好友互相拜访并赠送新年礼物。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向先祖们献上全年最盛大的祭祀,还要向父母尊长拜贺新年。

有诗为证: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不能与家人团圆,不能与好友相聚,对古人来说是非常孤单寂寞冷的了。

不信你看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别人都在团聚欢饮,我却独坐在驿站里,形单影只孤灯相伴。想想远在异乡的家人,夜里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嘴里说着的一定是我吧……”

后来汉武帝改周历为夏历,把冬至和正月分成两个节日。但直到唐宋时,两个节日还是并重的。

老人畏添岁,每叹时序速。今朝阳始生,在易得来复。

扶衰奉先祭,拜起赖童仆。儿曹亦寿我,鱼兔随事足。

欢言为一醉,家酿及新熟。占年当得稔,喜笑动邻曲。

冀从宿麦始,载重车折轴,明年秋社时,处处餍酒肉。

陆游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冬至日依然过得十分郑重。

全家祭拜先祖,儿孙向老人拜寿,围着丰盛的酒菜欢聚一堂。

村子里祈福占卜,确定明年是个丰年,邻里都喜笑颜开,期待冬麦大丰收,秋社时酒肉丰足。

至于祭天祀祖和庆祝活动,则不断延续到了明清。

明朝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从此以后所有的冬至祭天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天坛,在斋宫沐浴焚香,次日穿上庄严的衮冕祭服,升火悬灯,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

钟鼓为乐,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第二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冬至怎样玩?

— 九九消寒,笔墨消遣 —

到了冬至,就算“进九”了。民间讲究“数九”,有歌谣这样唱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里的每一九代表一个九天,所谓“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指的就是冬至起的第三个九天,传说中最冷的时候。

天寒地冻不出门,古代人很喜欢用九九消寒图做消遣。消寒图有很多方式,比如说写字、画画甚至简单地画圈。

“画圈”很简单,就是一张纸上画九个大方格,每格中九个小方格,每一格中用颜色、符号或文字记录当日天气或起居。

次要用来记录天气的消寒图版本)

书法最常用的是“亭前垂柳保重待春風”,九个字、每字九笔。每日填一笔,九九八十一天后完成。

这九个字是清宣宗旻宁定的,让臣子用双钩法摹成空心字幅,题名“管城春满”。

“管城”是毛笔的代称,意思是等用毛笔填完这九个字,就是春满人间之时。

有些学堂的先生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找出九个九笔的字凑成一句诗。然后写好后交给让学生拿回家填涂,也算寓教于乐了。

(最常见的文字版消寒图)

(注:“垂”这个字现在是八笔,古时两头一横断开,也写作九笔。“亭”也有写作“庭”的)

画多为梅花图,也是应时应景。有九朵九瓣一枝素梅的,也有一树老梅,花萼加花瓣总共九九八十一片的。

最风雅的应该算元代杨允孚记录的滦京佳人消寒图: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梅花图版消寒图)

冬至吃什么?

—南北美食 不一而足—

对于大吃货国的子民来说,节日永远是和美食息息相关的。

端午是“粽子节”,中秋是“月饼节”,元宵节就更不用说了,是汤圆节。但到了冬至节,各地风俗反而大不相同。

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当今过冬至,合家围圆,歌鸡宰羊祭祖,饺子汤团乞福。

下面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冬至食物。

水饺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留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尤其是北方。

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较为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养分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状类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以滕州最为有名。西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冬至也习惯叫做数九,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看完上面这些,大家是不是对古人的冬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呢?那么,你们在冬至这天有什么传统习俗呢?欢迎文章底部留言~

晓得有关于阅读的更多内容,请关注書果星球~

如果想精准了解阅读教学方法、入校教学实例,学生阅读攻略、整本书九步阅读法免费视频教程、趣味测试、免费阅读答题……

请关注公众号【唤醒阅读力】,我们在这里等你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