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公务员考试:影响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因素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任务

有很多人认为言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他们认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能力人类也是与生俱来,没有必要还要来学习这项技能,或者说没有必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学习这项技能。我的一个朋友就已经说过,如果我连你写的这篇文章或者书都看不懂,那我也就没有必要来买的你的这本书了,你的这本书也就对我没有什么价值。可是,如果我都能看懂你这本教阅读的书那我还有必要来买你的这本书吗?这似乎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如果要来探究这个问题,就要从人类言语和思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了。言语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载体和固化成果,但是言语又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完全表达人类的思想意识,我们都说“言不尽意”或者说“无法用言语描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说明或者说清楚一件事情,一个事物,或者要表达一个思想,我们会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说明、陈述、讲述等,这个时候言语的逻辑结构就非常重要。当一个人读一本书或者是一篇文章时,就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理解作者是如何来撰写的,他的逻辑结构是什么,他为了说明问题都有哪些论据,他是如何架构这些论据的,等等。从这些逻辑架构中就能读出作者的用意来。一个会读书的人,往往是从目录和序言开始读的,因为从目录和序言中就能读出书籍的架构和逻辑脉络,就能读出作者的意图。

还有就是,我们的思想同一件事请也会因为表达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意思。或者说同一件事如果放在不同人的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效果就会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理解有两层任务,一是要理解文章作者的真实意思,包括信息要素的了解,还要了解作者真实意图、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学会表达,通过对作者篇章规划、结构脉络、文字、遣词造句包括用典等,包括不同的句式的运用等,都是我们需要我们学习的。

言语理解与表达,其中阅读理解的对象是言语作品,重要的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是与作者的对话,了解言语作品所表现的基本信息要素,这是首要任务。而公务员考试的表达是在对言语理解基础上的精确表达,与申论表达所构成的一部合格的言语作品不同,它着重的是表达思维逻辑、文章结构以及遣词造句的调查。所以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理解别人的文章,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把握文章的方向和脉络,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阅读和表达完满统一的基础。除了逻辑关系,探究句子关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句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句子之间出现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机关系、因果等关系时,我们不能仅仅只限于对句子的理解到这个程度,我们还要探究句子之间发生这种关系的后果、作用或者目的。

(二)影响言语理解和表达的因素

为做好言语理解与表达,我们要具备考试大纲中所列的那些能力。但是有一个问题,究竟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能力。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更深层去探究影响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因素都有哪些。

1、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理解篇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人连一片文章都读不通畅,就更谈不上去理解了。请同学们试读下面几个语段,感受一下阅读对理解语段文意的影响。

例1:

当炫耀式旅游成了目的,扎堆往知名景点挤,也就在意料之中。其实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多样化的功能。如果是为了教育,可以带孩子去看名山大川、古城遗迹,协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是为了休闲放松,可以去海边、深山,或者就近选择市郊的农家小院,能短暂逃避尘世喧嚣就好。理性面对旅游目的,寻找合适的度假所在,才是健康的旅游观念,才能更好地享受旅游的快乐。旅游观念转型升级,旅游市场分化,人满为患的现象才可能消失,旅行中的快乐亦会愈加醇厚。

例2: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例3: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2、思维能力

如对文章进行概括时,还需要具有笼统思维能力。对文章宗旨和意图进行推断时,还要有一定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例4:

早在和平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各级指挥员必须首先是军事技术专家。二十多年前,钱学森同志在瞻望21世纪时大声疾呼:未来在挑战,军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我们要有紧迫感。

例5:

在战场上,人机协同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至多目前来看短时间内很难发生。人工智能能处理的问题无限,替代首先会发生在部分领域,但却依然离不开人机协同。人工智能的次要实现手段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实现机器学习的一种方式。虽然目前深度学习在众多领域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涉及战场上要求创造性、无法给出明确定义和边界、缺乏数字化知识经验的任务,机器可能就无能为力。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机器在作战领域中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最终的决策依然离不开人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机协同在战场上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B.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C.战场环境对机器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

D.人工智能尚无法顺应复杂的战场需求

例6: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管理体系和国际次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严重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要挟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这段文字接下来讲的是:

A.为什么我们认为当前的世界正处于发展与激变的时代

B.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C.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的主题才是各国制定政策的依据

D.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3、记忆力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言语能力、阅读理解和表达的先决条件之一,是人脑对经验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心理在时间上的持续,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都晓得,言语理解与表达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智活动,记忆在理解与表达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作用。例如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当你读完两句后,需要对两句关系进行关联时,其基础就是将你读完的这两句在记忆中进行提取,然后在进行加工。这需要的是霎时记忆能力。在表达中,你要对你所说语境选取恰当的词语,你就需要提取原来记忆中的存储库,寻找相应的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这里用到的就是长效记忆功能。

4、心理素质

我这里所说的心理质量是指一个人所要进行阅读与表达时的心理形态,当然这里的心理形态有很多,我这里不进行逐个赘述。我认为阅读或者写作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专注力,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或者写作当中去,这样才能开展研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生理基础

这一点可能会被有很多人忽略掉,忽略掉的缘由是我们太过对本人的生理器官熟视无睹了,认为用眼睛看,用头脑思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殊不知,我们的这些生理器官的能力也不是无限的,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调动和联系的。就拿我们的眼睛来说,我们的眼睛是有一定的视域的,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眼获取视觉信息的最佳位置是地方凹区域,该区域内的视敏度和空间分辨率都非常敏锐,但十分有限,仅有凝视地方2°左右的区域。们在阅读时的眼睛移动方向是随文本陈列方式变化的,现有的汉字陈列方式基本上都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则人眼在阅读文本时的移动方向也是从左至右移动的。但这种移动并不是沿着文本方向依次顺序向右的运动,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腾跃(眼跳)和停顿(即凝视,每次眼跳之间,眼睛停留的时间)。为了精确的获取和加工文本信息,就必须要精准的移动双眼,使需要加工的信息落入到地方凹的视觉范围内。而眼跳行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方便读者更改眼睛凝视的位置,将下一个凝视位置落在地方凹处(人眼加工效率最高的地方)。 从左至右的正常阅读中,随着眼睛的缓慢移动,首先是从右边边缘视觉区开始获取信息,然后进入到左侧的副地方凹区域,最初是位于地方凹处的视觉区。当然随着眼睛的不断移动,人眼对目标词的加工程度也是不一的。在拼音文字中,关于阅读技能熟练的青年人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些阅读中的基本眼动问题,读者每次凝视的时间通常大约为200-350ms,每秒可阅读4-5个单词,每次眼跳需要大约20-50ms,并且每次眼跳的距离约为9个字符。另外,阅读过程中,只要70%的词会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得到凝视,而 30%的词会被跳读。从左至右的正常阅读中,读者的眼跳也是从左至右发生的,但是总有一些例外情况,当某些词语被无意跳过或者在阅读时存在加工困难时,读者就会对词语进行再凝视以便理解词汇,此时的再凝视即为回视(从右至左的眼睛移动,大约为 10%-15%))。

6、知识储备

现代汉语的构成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是词语,而不是字。这是因为,每一个词就代表着一个概念,一个句子,一个语段,其实是由词语组成的,而词语又是代表概念,这些句子或者语段就是由一个个概念组成的信息流。阅读时,如果我们对词语理解不到位,或者不晓得这个词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解。相同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对词语有一个概念,晓得这个词语所要表达信息内涵,很容易对文章进行理解,尤其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文章,如科技说明文等。

表达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一个人是很难写好文章的。就拿言语理解来说,对词语的掌握程度也就决定了其能否能在正确的做出题目。当然,写好文章也不只仅是要有知识储备这么简单,但是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读懂文章,也写不好文章。例如,很多文章当中会使用到一些典故,我们称之为“用典”,也有称之为“引经据典”,这些所谓的经、典,今天看来就是文章的论据。如果一个人不会使用经、典,那么他的文章就显得没有说服力,就没有可读性。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经、典储备,那么他也就无法真正读懂文意。有很多文章的用典还是很精炼的,往往会使用一两个词语或者成语就能说明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不懂得这些即说明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基础比较薄弱,书读的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