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刺秦始末之三:荆轲其人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田光认为可以挽救燕国、不惜用生命举荐的荆轲,本不是燕国人,他出生在河淇之间的卫国。

处在中原的卫国也是姬姓诸侯,一马平川的四战之地,因缺少足够的战略纵深而易攻难守,但这个小国却在大国的夹缝之中生存下来左支右绌竟能亡于六雄之后,也算是一个奇观了。究其缘由,历史上有贤德之名的延陵季子有本人的判断,他出使途中路过卫国时说:卫国有许多君子,这个国家不会有大难。

卫国的确弱小,但从这里走出去的吴起、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早已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他们审时度势,用超人的智慧和不顾一切的铁腕打破落后的旧制度建立有活力的新次序,这些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的功业和作为直接影响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兴衰和政局的最终走向。

从小就读书学剑的荆轲肯定羡慕前辈能有不负平生所学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他同时也晓得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而且要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候甚至是人生只要一次的生命。这一切他并不在乎,只需有这样的机会,他不会放弃。

吴起在楚国为相,他颁布法令,革除弊政,可惜新法未能贯彻,在赏识他的楚悼王死后,王族势力为了本人的利益而疯狂反扑,最终,这位孤单的改革者被楚人射杀。

西戎霸主数十代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即如穆公之贤,却也难以跨过函谷,走向东方。到了孝公时代,来自卫国的商鞅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使大秦国富兵强。虽然他因冷血刻薄玩火自焚落得被车裂的结局,但所喜新法未废,大秦国力日强。之后百余年,商鞅用本人血肉之躯,吹响了秦军东进的号角,六世之后,“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秦始皇最终一举荡平天下诸侯,势成一统,商君在天有灵,也该欣慰满足了。

吴起和商鞅,两个有抱负有担当的卫国人,给历史和后人留下了成败的标尺,同样是赴死,楚国从一个最有实力与秦人抗衡的大国走向衰亡,这其实不光是吴起的失败。而秦国则从狭小的关中平原走向东方更广阔的天地,燕赵,齐鲁,韩魏,吴越,荆楚……这不只是秦人的胜利,也是商鞅思想的胜利。

不甘平庸的荆轲,自然也期望像先辈一样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只需能干一番事业,一死又有什么可怕的?人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机遇似乎总是对他十分吝啬,来到燕国之前,没有比用失意或者失败来概括他的前半生更为合适了。在卫国,踌躇满志的他去游说本人的君主卫元君,没无效果,他失败了。失意的他书剑带身,离开卫国游历天下,去寻找属于本人的机会。在赵国的榆次,与盖聂讨论剑术,不敌对手强大的气场和高超的见解,还有锐利无敌的目光,他挟剑一败涂地。在赵都邯郸,与鲁勾践博棋游戏发生争论,鲁勾践发怒斥骂了他,他又默然离开。

因为落魄江湖英雄气短,荆轲没有争一时长短的底气和勇气,辗转来到蓟都,混迹燕市,他结识了燕国的屠夫和街头音乐家高渐离。异国他乡遇见知己,正好借杯中之物浇心中块垒,熙熙攘攘的燕市,天天可以听到高渐离铮铮筑声中荆轲落寞悲凉的歌声。唱到动情伤心处,纵使刚烈丈夫,也不免相拥而泣。

表面上的颓废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暂时的放纵也不会让他迷失自我,只要真正了解他的人才能理解他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失意和痛苦。

燕国的隐士田光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蹉跎,却有知人之明,他晓得荆轲绝对不是平庸无聊的酒徒,而是待时而飞的英雄,他读书击剑,他性情沉稳,他目标远大,此时他需要的是脱颖而出的机会。

汹汹乱世,田光先生为他赏识的荆轲带来了吉凶难测但足可以青史留名的机会,也给并不完全相信他的太子丹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希望。对荆轲来说,距离故乡千里之外的燕都,是开启他生命之中高光时辰的地方,他将从这里走向不断以来渴望的恢宏广大的历史舞台,而他的生命则像天外流星一样在爆炸出最耀眼的光芒后,归于沉寂。

此时的战局走向,几乎已经毫无悬念,韩国旧地已经成为大秦帝国的颍川郡。秦军南伐楚,北临赵,王翦进军赵国南境,李信率军逼近赵国北境,东方列国或袖手旁观,或噤若寒蝉,不敢有所动作的他们,一个个好像柔弱的羔羊,瑟瑟发抖地等待秦国随时落下的屠刀。

在燕国宫廷,好像抓住最初一根救命稻草的太子丹用最真诚的态度和语气,给荆卿讲述了一个几百年前发生的的故事。他想当然地以为只需照此行事,就能阻止秦军无休止的进攻,就能遏制疯狂的秦王嬴政对土地难以满足的愿望,就可以保全燕国,恢复六国的土地。总之,在他看来,一切有关秦国的难题都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荆轲沉默无语,太子丹也沉默无语,奢华空阔的燕国宫廷里,二人相对而坐,表面上死一般的静谧无声,隐藏着的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汹涌磅礴的翻江倒海。太子丹用热切期盼的目光,渴望陷入深思的荆轲给予肯定的答复。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荆轲推辞道,国家大事,恐怕我不能胜任。

太子丹在席上不断地叩头,态度无比诚恳地请求荆卿不要推辞。

此时的荆轲慢慢有些动摇了,他想到死去的田光先生,想到本人的平生意愿,看到眼前不断叩头的太子丹,看起来他真的有些动摇了。虽然,他十分怀疑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他不晓得这个春秋时代的案例能不能在今天的咸阳城复制成功。

长时间的权衡考虑之后,荆轲艰难地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东法,河北晋州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鼓郡西五里”,欢迎朋友们搜索关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