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句。“而”,转机语,这里有突出强调的语气。
“东晋”(317年—4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时代。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西晋灭亡后,一些晋朝的旧臣及中原士族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一方面大批南渡,一方面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预备恢复晋王朝的统治。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士族的反对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史家称之为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四代十一帝。当时,北方的黄河流域陷入和平的大混乱,而东晋的统治区江南却较为平静,相对处于安定形态。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又为江南的经济和文化注入了活力。江南一时间繁华起来了,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士”,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阶层,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特点是有文化、有思想,社会地位居中。上可以达朝廷,下可以体庶民。书法家就属于“士”这一阶层。“士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人。
“互相陶染”,“士人”的一种风尚。“陶”,陶冶,“染”,浸染。“互相陶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互相发现对方的“闪亮点”,加以提炼,品评宣传,并加以学习。这种品评宣传,有褒赏也有贬斥,当然其中也不乏吹捧与戏弄。《世说新语》一书,就是“东晋士人”“互相陶染”的产物。全书分为三十六篇,也就是三十六个门类。前四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后三十二篇,大体上可分为褒赏和贬斥两大类。
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晋风”“东晋时风”。所谓“东晋时风”,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互相陶染”之风。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在“互相陶染”这一文化时风的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一句的意思是:东晋时期的士人,他们之间有互相陶冶浸染的风尚。这一风尚,对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