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红楼梦》版本的学者,都晓得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六桥藏本”《石头记》,因该书后四十回有“宝玉身陷狴犴”“探春远嫁外藩”、“宝钗难产”、“凤姐被休”、“贾芸、小红探监”、“湘云、宝玉结褵”等情节,与脂评所提示的伏笔颇相符合,而被说成是“本来”、“真本”。可惜此书已从原藏主三六桥手里流失出去,听说曾在日本出现过,但至今下落不明。
三六桥(1871—1941)名三多戈,简称三多,蒙古正白旗人,原姓钟木依氏。因其曾在杭州驻防,雅爱西湖苏堤六桥之胜,而自号六桥。他自小生活在江南,长期受汉族文化熏陶,先后从王廷鼎、俞樾、樊增祥等大师学书法、绘画、琴技,通晓汉文,学诗“合杜、韩、韦、柳而炉冶之,以独树一帜”(俞樾语),学词则“合屯田、稼轩为一手,如饮水再世,世无间言”(冒广生语)。著作有《可园诗钞》《可园文集》《柳营诗谣》《粉云庵词》等。其十七岁中举,袭三等轻车都尉,后任驻军都尉、杭州知府、浙江武备学堂总办、北京大学堂提调、民政部参事、归化城副都统、库伦办事大臣等职。入民国又先后任盛京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金州副都统、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咨议、中华民国国务院铨叙局局长等职。
三多品性温良,举止娴雅。他热爱传统文化,尤喜珍藏,除了藏有真本《石头记》之外,还珍藏了清代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侍卫画像及其生前用过的双凤砚。
画像为清代著名画家禹之鼎手绘,纵59.5厘米,横36 .4厘米,纸本,设色。晚清恭亲王(奕忻)首题“容若侍卫小相”六字,钤有“禹之鼎”、“上吉氏”等印。图中的纳兰容若身着侍卫服,头戴纬帽,面带笑容,手持茗碗,坐于床几上,似乎正在与挚友交谈。构图虽然简约,却细腻地描绘出人物的坐姿和面部神态,表现出容若的潇洒英姿和儒雅风度。画面左上有纳兰性德挚友严绳孙题诗:“尺五天边忆别离,重泉何处问交期。描述忽向天南见,犹记西窗剪烛时。门馆悠悠珠履客,每过凌生话畴昔。一幅丹青十载心,呜呼世路今安适。”又有跋语:“此吾友容若小照赠元焕道兄以志别者,未几溘从朝露,于是元焕感念旧游,携持未尝暂释。顷示我于端州村舍,披对泫然,因为题此。岁丁卯秋八月,勾吴严绳孙。”裱边有三多及其友人沈宝熙、傅岳芬、夏仁虎、冒广生等人的题词。三多的题词用的是容若与梁汾结交唱酬时所填《金缕曲》韵:
公子非重耳[1]。却风流,又能文字,早登科第。歌哭似含亡国恨(容若本叶赫国主金台什之曾孙),至竟莫名底意。天恁肯欲都从己。然诺等于金鼎重,染猩袍恐是相思泪。看(平声)富贵,若云水。 丹青晤对难同醉。遇良辰,瓶花琖酒,寿如生忌。我亦纳兰弓箭手,错认前身不已。得再作、词人无悔。亲把沈檀熏宝鸭,当香山供奉瑶轩里(张功甫有景白轩供香山像),磨凤砚(余有容若双凤砚),自家记。
品读三多词,可知他深悉纳兰容若的家世、风谊、情爱以及对待富贵的态度,他认为本身的经历,与容若颇有类似之处,虽错充武职却雅爱倚声,所以他将纳兰性德这幅肖像以及双凤砚不断作为供奉之物收藏着。
禹之鼎绘《容若侍卫小像》
:“三六桥藏文三桥遗砚,颇以未得成容若之六桥双凤砚为憾。”这条记载表明了三多未获此砚时对其已企盼很久,可见此砚原来就全称为“六桥双凤砚”,所谓“六桥”,似与三多名号无关,或此砚本身就镌有西湖六桥和双凤翔飞的图形。此砚原藏于剧作家、文物珍藏家罗瘿公的手里,大约在民国十三年罗瘿公去世后,才流落到古玩市场,为三多所获。三多之所以珍爱这方名砚,与其说是六桥双凤砚与文三桥遗砚正好构成与已名号相符的称谓,还不如说是三多对饮水词人的敬慕和心仪。三多获致此砚后,即捧与同社好友一起赏玩,拓印征题。他本人也写了一阙《风流子》词,题为《同社约用此调咏余所藏成容若双凤砚》,词云:
?1?2妃[2]驾彩翼,辞丹穴[3]、又伴纳兰人(余祖籍纳兰部落)。把朱漆镂台,锦屏低护,碧璃雕匣,绮席横陈。镇相对,桐枝应善择,竹实傥饥吞。临罢蝶图,复摩鹣影,抚馀禽帖,重画蛾痕。 当年鸳鸯社,联珠与缀玉。日日随身,争胜荑柔手捧,棉软肌亲(黄莘田砚,夜令婢金樱抱之而睡,取其温润云)。况金风[4]制铭,翠岩并宝(此砚本周青士物,其志曰:余向得翡翠岩砚,竹垞曾铭之,今复宠饬斯砚,真石交也,云云)。红楼纪梦,(饮水诗词有“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孤枕梦边城……却忆红楼半夜灯”等句。)紫馆储珍,终使补天难用,文采长存。
纳兰性德藏“双凤砚”拓印书影(刊于《艺林月刊》1935年 第69期)
纳兰容若是一位多情的佳公子,曾被晚期红学家认为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原型,他的缠绵婉约的恋情和哀感顽艳的悼亡,不断为世人传诵。藏有《石头记》真本的三多,悉知贾府由盛到衰的结局和宝黛二人凄美的爱情悲剧,比附纳兰性德《饮水诗词》,他接受了《红楼梦》乃写纳兰家事的观点。且双凤砚的名称又具有爱情的意味意义,三多有姬人名玉并,字姗姗,大兴人,能词善画,著有《香珊瑚馆诗词》,深得三多的宠爱。三多将她安置在西湖“可园”,经常相携漫步在湖光山色中。三多还将他和玉并的书斋取名为“双凤斋”,并镌刻“双凤斋藏印”,钤盖在他们所藏的书画中。《容若侍卫小像》中的三多词,即由玉并用“美人簪花格”小楷题录,落款为:“敬观成容若先生小象, 即次其赠顾梁汾原韵。丙寅春, 三多作,玉并书。”从中我们或能领略到夫妇相偎灯下赏画品砚的场景。但是不久,三多又遭遇到与容若类似的命运,民国十九(1930)年,二十八岁的玉并不幸病故,这使三多遭到很大的打击。曾以泪笔为玉并作小传,称“姬卒年二十八,与董小宛同岁,而侍余之诚,爱余之深,亦颇类小宛之於辟疆,故余悼诗有‘怕读影梅庵忆语,伤心软半事雷同’之句,呜呼伤已。”据郭则沄《清词玉屑》记载:玉并逝后,“有访六桥者,荒灯老屋间,方闭户诵金经。视纵辔湖堤时,判若两人。”以致他不理生计,家境日贫。到了晚年,其所收藏的容若像和双凤砚以及《石头记》真本俱已散去。容若像曾为张伯驹先生收得,后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双凤砚和《石头记》真本则流落到日本。
正因为三多有着与容若类似的经历和遭遇,他写的《粉云庵词》由醇雅逐步走向模仿纳兰风格的路子。有的雄浑豪放,有的清丽婉约,自然质朴而少雕琢,纯以情兴结撰。如《红情·自题苏堤试马图》:“一鞭得得。向柳丝乡去,杏花村入。翠绕红围,团住吟魂怎生出。多谢联翩凤子, 紧随着,玉鞯金勒。导我访,有个当垆,还在跨虹北。需惜好春色。胜骑鹿听箫,坐牛吹笛。里人都识,斜照归来帽微侧。驴背清凉,居士应暗羡,者般标格,莫更问,麟阁上,画行何日。” 写的绮丽流美,清逸隽永,颇有《侧帽》风致。又如《卜算子·谴风》:“风也难相躲,愁也难相躲。躲得春风怎躲愁,索性风前坐。燕不飞单个,蝶不飞单个,何不吹人作一团,飞上花上朵。”、《昭君怨·晓游》:“新霁落花春曙,骄马一鞭何处,缓辔踏芳洲。绕红楼,帘里人如玉,帘外人愁绿。相间正无因,卷帘颦。”写的轻灵深婉,意绪阑珊,又有《饮水》韵致。文坛大师郑逸梅先生曾评价:“饮水侧帽之词,出于黑水白山间之纳兰容若手笔,惊才绝艳,传诵中原人士。不意晚清三六桥,为韦鞴毳幕中人,竟然作雅颂之声,篇什流播,足与纳兰后先辉映,虽不谓之佳话,不可得已。”
《粉云庵词》刊于1930年《东北丛刊》第9期
三多的书法学俞樾,工隶体。书风雄劲拙厚,既有富贵气,又有书卷气。落款往往具名:“纳兰三多”。他曾对友人冒广生说:“蒙古族钟木依氏与纳兰氏是同一部落。”也就是自认为与纳兰容若是同一祖籍。考纳兰容若的始祖土默特,原为蒙古族,初灭扈伦国所居张地之纳喇部,遂据其地,冒姓纳喇(即纳兰)后迁叶赫岸建国。而三多为本人取汉姓“张”,即出于此。所以冒广生在为三多所藏容若像上题《金缕曲》,有“云气纳兰常不散, 被东风、吹作词人泪。”,道明了三多心中的纳兰情结。
纳兰三多书法墨迹
由三多的认宗、取姓、珍藏、作词、题款等行迹,我们看的出他对纳兰容若的崇敬、对纳兰词的心仪,笔者称他是清末民初的“纳兰迷”,该当不为过吧?
注 释:
[1]重耳: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名重耳,其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
[2]㳯妃:砚神,典出《谈荟》,见《汉语大字典》1631页。
[3]丹穴:《山海经》中记载的凤鸟的居处。
[4]金风:清代名士朱彝尊号“金风亭长”。
上一篇:一见·总书记的尊师重教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