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题记(节选)
明·汤显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四百多年前,它们诞生在地球的两端;四百多年后,它们相会在经典的舞台。这首《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让东西方至诚至真的爱情于此交相辉映。谭维维、郑棋元,让《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完成了一次突破时空的对话。
谭维维和郑棋元相识于15年前的一次音乐剧中,那是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金沙》。谭维维是金,郑棋元是沙,在成都的一年里二人不断在一起排戏演戏,120多场的演出经验让二人无比默契。面对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抱着一份崇敬,慎之又慎。演唱时的二人,甚至不敢对视,生怕本人打破这份隔空对话的空灵。
1986年,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被改编成了昆曲《血手记》,在上海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登台演出,反响极佳的同时还引发了一股改编的热潮,莎翁与汤翁的作品屹立于同一舞台之上,这种碰撞与交融意义非凡。2016年,正好是两位文学巨匠逝世四百周年,中英决定共同留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汤翁故里抚州也将抚州文化节举办在在万里之外的莎翁故乡——斯特拉福德,更是莎士比亚故居的花园中,上演了汤显祖经典剧目《牡丹亭》。
莎士比亚
而今,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两位文学巨匠相向而行,两位传唱人用歌声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瞥见了杜丽娘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身影,但她并不孤单。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叫朱丽叶的少女为了冲破家族的枷锁,饮下了假死的毒酒,用生命做出了反抗。
汤显祖
《罗密欧与朱丽叶》完成于1595年,《牡丹亭》则完成于1598年,前后相差不过三年。填词人辛晓娟敏锐地发现两部作品之间的共鸣:在16世纪末,遥远的东西方舞台上,两部作品同时独立地创作出来并上演,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观众们都为他们感动过、哭过、笑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告诉我们,"爱"可以超越仇恨,而《牡丹亭》告诉我们,"爱"甚至可以超越生死。"爱"这样一个全人类的主题,将空间差距如此之远的两部作品,紧紧维系在了一起。
填词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晓娟副教授
今日这首《当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不只是让东西方的两位文学巨匠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相遇,更是汉语世界与英语世界的一个遇见。要互相能听懂,才能被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竹笛飘摇清洗,管弦乐中的长笛婉转悠扬,两种音色截然不同的乐器,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能在这个舞台上结合得是那么亲和自若,著名的音乐制造人捞仔老师功不可没。
音乐制造人捞仔老师
中西融合,复杂唱段,这样的组合注定会考验创作者和传唱人的功力,却也因而和汤显祖的傲气不谋而合。相传汤翁的唱词里有不少难唱的句子,歌者经常会偷偷改词方便上口。他知晓后,愤怒而霸道地说:"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今天,在经典舞台之上,哪怕唱段再难,内心再紧张,我们的经典传唱人也打定主见,"定要让二翁见一见"。
上一篇:也说行草书“转机”笔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