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语文古诗词鉴赏8大答题模板,背会轻松拿高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语文的学习中,古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只能得到很低的分数。

其实,很多同学不是读不懂古诗,而是不会组织答案,即意思明白,却不能用文字精确表达。因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了一套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01

分析意境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示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次要景物,用本人言语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本人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言语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建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留意要能精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对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故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建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建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由)(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02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本人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精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精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无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挺拔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03

分析言语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言语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言语风格。谈谈此诗的言语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尝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言语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委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精确点明言语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言语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04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尝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步衰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示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加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05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宗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能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宗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06

情感、宗旨

1、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宗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难过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07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能否正确,能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本人分析问的是内容、宗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解答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留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无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08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次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留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留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抽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而答题时,要按照情感宗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爱怜喜悦之情,基调活泼风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宗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宗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另外,光有解题模板还不行,还需要勤加练习。在诗词鉴赏问题上面薄弱的同学们,平时要多找一些这方面的题型,进行着重练习,才能在考试时胸中有数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