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咱和缙云仙都约了个会。(一)
时值深秋,马上立冬。
为了抓住秋天的尾巴,十一月三日一早驱车去往浙江中南腹地,来到了缙云。为啥是缙云呢?这里是上古黄帝乘龙飞天故事的发源地,还有名声在外的缙云烧饼。
刚进入缙云地区,就开始身处丘陵之中,不断地在山间穿越游走,头顶薄云懒散,两旁绿水青山。随着导航前行,219省道宽阔整洁,限速也算合理,大部分路段限速八十,靠近村庄的路段限速六十。到达缙云的时候刚过半夜,一路导航,去往咱头天预订的一家民宿。
含蓄在山间兜转了少许,经过一处闸口,算是正式进入了仙都景区之内。又行了小段路程,进入一个静谧村落,小径曲折,卵石铺地,炊烟入鼻。按照导航提示,稍稍左转,一大片生气勃勃的竹林跳入视线,竹林旁落了一栋三层民居,就是咱要找的地方了。把车停在紧挨着竹林的划线车位,意料之外的待遇,让咱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时间已经过午,肚皮早就呱呱地抱怨了。放下行李,就开始惦记起缙云烧饼了,赶紧下楼询问民宿老板娘。她告诉咱说,这个村落的所在叫朱潭山,民宿是老板娘自家的房子,去年装修好,今年营业。疫情缘由,推迟了营业时间,现在客人慢慢多起来,算是渐渐走上了正轨。老板娘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为人热情,听说咱想尝尝烧饼,马上拉起咱就往门外走。
卖烧饼的地方很近,从住的地方走过去不远就是好溪,没错,就叫“好溪”。溪如其名,的确是好溪。卖烧饼的女老板也是村里人,在溪边开了个摊子,卖烧饼馄饨和当地土特产,为人朴实热情。买好了烧饼,民宿老板娘听说咱没吃饭,还专门去煮了一碗馄饨,热情周到。事后咱晓得,缙云当地人的次要小吃,一个是烧饼,一个就是馄饨。
烧饼是现烤的,烤烧饼的炉子桶形中空,膛中生火,把饼贴在炉子内壁上烘烤而成。因而啊,缙云烧饼也被叫做桶饼。这缙云烧饼,还有个故事。传说轩辕黄帝曾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每日炼丹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忽然一天觉得饿了,就抓起一块手边的面团贴在丹炉壁上烤着吃,结果烤出来的面饼十分脆香可口。轩辕黄帝驭龙升天后,当地百姓就用陶土,模仿黄帝的丹炉,制造陶炉,烧烤面团食用,这就是缙云烧饼由来的传说。刚出炉的烧饼有点烫手,正好等等。既然提到了上古的黄帝,咱就忍不住要掰扯掰扯黄帝和缙云那些事儿了。
东汉的学者应劭,曾在书中说:“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而缙云氏听说就被黄帝安排管理了最为水土肥沃的富饶地区,是黄帝的核心嫡系部族,故而有些文字记载说黄帝也称缙云氏。后来,缙云氏因变故被迫迁徙至古百越族聚居之地的浙中南山区定居生活,他们为了使后世子孙晓得本人是黄帝嫡裔氏族,就把这里的山命名为缙云山,并在缙云山鼎湖峰旁苍龙峡口,建起缙云堂。
缙云堂类似于后世的宗祠,是用于供奉缙云氏先祖牌位,祭祀轩辕黄帝的殿堂。与此同时,缙云氏后人在此地世代生活,并创作和口口相传着黄帝炼丹鼎湖、驭龙升天等一系列黄帝传说,流传于世,成为缙云黄帝文化在此地发展的开端。那为啥现在却叫仙都呢?这事呢是唐玄宗李隆基拍的板。据记载,唐天宝七年的时候,刺史苗奉倩给当时朝廷报告了一则喜讯,说呢,有彩云仙乐出现于缙云山。唐玄宗一听心情大好,高兴说道:“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于是提笔挥毫写就“仙都”二字,从此呢缙云山就改名叫做仙都山,并不断沿用至今。缙云山被敕封仙都不久之后,缙云堂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之后,也被敕为“黄帝祠宇”。
缙云烧饼
好啦,说了大半天,烧饼也不烫手了,正好趁热尝尝鲜。饼皮被烤的十分香脆,表皮金黄,撒了点黑芝麻,更是香气四溢。趁热咬上一口,好家伙,浓浓的梅干菜的香气夹杂着肉香扑面而来。饼皮轻轻带甜,香脆可口,随后就是软糯咸香的梅干菜裹挟着肥瘦相间的鲜肉,微甜中带着咸香,层层叠叠的口感让人忍不住赶紧再咬上一口。正是饿的时候,一张饼被咱三下五除二,很快打发进了肚皮,老板娘送的馄饨也被消灭一干二净。填饱了肚子,趁着天光还早,赶紧出门溜达溜达。
从民宿缓步出来,经过卖饼老板娘的摊点,热烘烘的面饼香气扑面而来。摊点不远就是好溪,溪水淙淙,波光粼粼。溪上横过一座石板桥,由百十块半米左右宽的石板依次串联而成,桥离溪面不足一米,桥下有孔,溪水从桥洞中潺潺流过。缓步上桥,只能缓步,窄窄的石板之上,若走得快了还有些让人头晕眼花。也有平衡和胆量不济的,走到一半,给吓得晃晃悠悠地退回来的,不在少数。最为风趣的是遇到一位大叔,莫约有五十多岁,样貌粗壮,一边往回退一边口中念叨“让让,让让,我恐高……”。咱望了望桥下不足一米远的溪面,不由觉得大叔憨直可爱,忍俊不由。
侧身让过了瑟瑟发抖的可爱大叔,来到窄石桥两头,清风拂面,流水潺潺。甘冽清凉的微风沁入心脾,举目极望,仿佛漂浮在这好溪之上,已飘飘然若仙了。等到回过心神来,转头朝好溪下游望去,才看见,一顶孤峰傲然矗立在峡口溪边,仙气袭人。事后得知,这桥,就是板堰矴步桥;那峰,就是仙都鼎湖峰了。南朝谢灵运有《归途赋》中写道:“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好一个清潭如溪漾百里,孤石似峰见千仞呐。这山水历经近1600年,依然保留了古人诗中的神韵,也不知是谢灵运的诗好,还是这山水妙,抑或,恰恰是咱这山水之中的俗人享遭到的一份侥幸吧。看看好溪两岸往来如织的游人,也正应了诗人的那句“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
板堰桥
望过了鼎湖峰,踱过了板堰桥,时间还早,意犹未尽,就顺着好溪,往下游寻了去。车走了莫约十来分钟,左手边的好溪之上,有绝壁栈桥,赶紧停车问路。当地人热情告诉咱,这里叫做小赤壁,一听这名字咱便来了兴致。赤壁虽小,名不虚传。明代的缙云人樊献科有诗描述:削壁入云天,腾空几岁年。石桥藏野艇,幽谷泻飞泉。洞隐诸峰合,林荫一鹤眠。草堂归路近,明月半溪烟。几句诗词,把小赤壁的妙处几乎都点到无遗。
停车步行,又是一条石板桥跨溪而过。最妙的是,溪中石滩上,有当地妇女就溪水浣衣,这情形现在已越来越少见,立在石桥之上有仿佛穿越时空的感觉。
小赤壁
跨过溪水,沿着好溪朔流而上,右手边净是峻峭岩壁,山势森然夺人。一条古道,可以拾级而上,攀上山腰栈道。栈道挂壁而行,行走于栈道之上,好溪美景尽收眼底。
好溪 小赤壁
栈道崎岖蜿蜒,时而还穿洞山中,幽然而无情趣。期间经过龙耕路、大肚岩、小蓬莱、仙榜岩、八仙亭、云关、丹室等,都是古朴雅致,浑然天成。最妙的要数婆媳岩,又名姑妇岩。从溪边望去,子母山脊有两岩对峙,相距百数十米,北高立者似一亭亭玉立却无头颅的少妇,南低跪者像惟妙惟肖的老妪,两石一高一低形状逼真,神情可辨。据考证,系火山岩山脊经风化剥蚀、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后构成。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古时一位寡母与子相依为命,独子娶妻三天后就被抽丁戍边,不孝媳妇常常-婆婆,天理不容,故被雷公劈去头颅。
婆媳岩
咱在溪边望了栩栩如生的婆媳岩许久,直到天色渐晚,肚子又开始呱呱乱叫,才匆匆前往民宿。前往途中,偶遇了一家缙云烧饼店。铺面很大,门口两面大鼓上写“缙云烧饼”,十分醒目。
那还说啥,赶紧下车买了个烧饼。烧饼八元,依旧鲜香脆甜,一个热饼下肚,人登时
回到房间。
民宿外,孩子们在夜色中的竹林下嬉戏打闹,仿佛让咱穿越时空回到了儿时的外婆家。等咱整理好一天的照片,夜色已经很深了,打了个哈欠,枕着不远处好溪的潺潺流水,梦会仙人去了。
未完待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