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书宋清辞
人到中年,半生已过。
中年不是起点,只是中点,好的人生,也需要在时间里“慢煮细熬”,才有味道。
但正如林语堂所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更新认知,“熬”宽边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认知的不同。
若不断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只能原地踏步;若不断自我反省,修正认知,就会看到更多可能。
唐朝时,尉迟恭因曾多次救过李世民,便自傲重担。
他跑去问李世民,为何如此待他,李世民回答道:“人不要总活在过去里,要往前走。如今你如此居功自傲,我怎敢重用?”
尉迟恭听后幡然醒悟,身为臣子,他不该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自此,他就像变了个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野堂上尽心尽力,在生活中约束行为。六十岁那一年,他再一次挂帅出征,一举打败高丽,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李世民念其功德,将其画像陈列于凌烟阁之中,成为大名鼎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认知低的人,就像在山脚下看世界,目之所及不过山石花草,难免狂妄自卑。认知高的人,则是在山巅处观红尘,极目远眺是会当凌绝顶,于是胸中纳百川。
许多人很容易被本人的固有认知牢牢禁锢,玩火自焚,裹足不前。突破认知局限,打破思维惯性,是实现个人跃迁和提升本身维度的最好方法。
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唯有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开辟眼界,才能“熬”宽人生的边界。
积累经验,“熬”浓资本
荷花开满池塘需要30天,但开满半池的时间却不是第15天,而是第29天。这就是“荷花定律”。
荷花想要开满塘,需要不断积蓄力量;人想要一鸣惊人,也需要前期的自我沉淀。
我们看到很多人的人生像是开了“外挂”,那是他们在默默无闻后的厚积薄发。
《菜根谭》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每个人的起点都各不相同,但决定人生厚度的,往往是日后的积累、沉淀。
起点再高,如果没有后期的持续积累,最终只会才华尽失,泯然众人;起点再低,如果能够不断地沉淀本人,一定会在某一天,成就最好的本人。
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才能“熬”浓未来的资本。
自动出击,“熬”赢人生
曾国藩曾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谋居半。”要办一件事,靠的是见识和才能;但要做成一件事,“机遇”必不可少。
弱者错过机会,强者把握机会,而智者自动创造机会。
唐代有个人叫马周,出身贫寒,父母双亡。二十多岁时,马周辞掉乡村学校助教的工作,离开家乡到长安谋生路。
但长安米贵,他这样的条件想要立足,非常困难。马周却没有慌,他投奔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门下,默默地包揽了替常何写奏折的工作。
别人写折子都是敷衍了事,马周却是一丝不苟。二十多封奏折,封封鞭辟入里,终于引起了唐太宗的留意。唐太宗晓得常何身为武将,不可能会有如此见解,通过询问他人,便晓得了马周这个人。
后来唐太宗召见马周,几次闲谈,马周都把握住了机会,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该隐藏时,暗自缄默,低调隐忍;该显露时,创造机会,自动出击。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方能无往而不利。”锋芒毕露之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让机会白白错过;深自缄默之人,其实都是在暗中冬眠,谋定而后动。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轻易显摆本人的才能,而是出其不意,剑走偏锋。
创造机会,乘风而上,才能“熬”赢最好的人生。
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回顾本人一生时,将三十万字的自传浓缩成一个字:熬。
人生浮浮沉沉,生活起起落落。熬,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日子太苦,就用勤奋与汗水,熬出甜味;生活太淡,就用积累与沉淀,熬出浓香。
《警世通言》中说:“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那些大器晚成之人,从来不会用年龄束缚本人,而是坐在冷板凳上静静等,慢慢熬。
熬不住,余生就会功亏一篑,淘汰出局;熬得住,前方就是柳暗花明,万里长空。
主任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
做有声言语艺术的实践者、传送者文章来源:有书(ID:youshucc)
作者:有书宋清辞,一起读好书赏美文。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独一专注民生的旧事周刊。上一篇:「夜读」徐彩霞:家住月亮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