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不语:怪,力,乱,神。
【翻译】
【杨伯峻】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李泽厚】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鬼神。
【钱 穆】先生平常不讲的有四事。一怪异,二强力,三悖乱,四神道。
【夜辰心得】
读古文,得一个字一个字读,不究细一点,意思就不能掌握精确。比如,门与户,道与路,哭与泣,贼与盗,现在看来差不多,都可以组成词用,可古时却各有各义。
这章也一样,首先得弄清楚何谓“语”。平时我们觉得言语、言语一个样,可细一查,不是那么回事。《说文解字》:婉言曰言,论难曰语。言,指自动对人说话;语,指回答问话或与人讨论。如《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搞清楚这事,再看这章,意思就略显明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说孔夫子从不提起怪、力、乱、神,而是他不与别人讨论或者说不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把它场景化,可能是一群学生猎奇心重,经常谈论一些怪力乱神之事,遇到疑惑之处,于是纷纷向老师请教,结果被孔夫子一顿怒斥:好好学习,没事儿别瞎揣摩
那怪、力、乱、神又是什么呢?
钱穆先生解:此四者人所爱言。孔子语常不语怪,如木石之怪、水怪山精之类。语德不语力,如荡舟、扛鼎之类。语治不语乱,如易内、蒸母之类。语人不语神,如神降于莘,神欲玉弁朱缨之类。力与乱,有其实;怪与神,生于惑。
怪,怪异。可以理解为山精水怪。我觉得,更多的是社会上的奇诡怪异之事。比如,吃了补药返老还童,怀胎20个月生了个娃,3岁孩子识文断字,等等。
力,勇力。有的人能荡舟,有的人能扛鼎,指天生神力,常人所不能及。
乱,悖乱。包括
神,鬼神。此类事情历史上很常见,不是梦到龙凤、麒麟、蟒蛇入腹生子,就是文曲星下凡,皇上帝王自是神迹显现、天命所归,大臣王侯也是各种异象从生,有神鬼照应。
那孔夫子为啥不讨论这些?
《朱注》: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诸侯争霸,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社会上怪事频出,各地方鬼神显灵,人们崇尚武力霸权,四处起兵叛乱,一派乱现象,而孔夫子推行“仁德”,故对此反感。
从孔夫子的想法揣度,最少有三种可能:
无限无限、有尽或永久命悬一线,医生给他治病保命,他却纠缠医生诘问谁射的箭、毒药是什么成分。鬼神之事,正如性与天命,属于形而上,没有一定的认知高度,听了只会愈加迷惑。
二是没法用,讲了也学不来做不到。怪与力,这样的事情时而会出现,但不是经历了奇遇,就是自带天赋,对于这种情况,完全不可复制,即便说了也毫无益处,对其他人也没有参考自创价值,不过是多一些谈资罢了。这也是为什么孔夫子说本人“非生而知之者”,如果生而知之了,除了让人羡慕嫉妒,没其他用。他还主张“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箭比谁射得准,而不是谁力气大。所以,现实里他教育学生,要修仁德之心,而不是去攀比勇力,子路每每受打击,也正是源于此。
三是负能量,容易把别人带偏了。对于造反叛乱、背弃伦理的事情,该整治的整治,却不要大肆宣扬。从心理学上讲,人们接受信息,往往是画面感的容易更深入,一些违法犯罪现象,惩戒的教训没汲取,结果偷工减料、缺斤短两、注水劣质的手法却学了过去,往往越宣扬效果越差。前些年,总报道扶老人被讹诈,那谁还敢扶啊?现在总宣扬扶老人受表彰,自然扶的人就多了。尤其是对个别怪的、坏的现象,要控制影响范围,让正能量的东西占据主旋律。
这样理解孔夫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就愈加符合仁德的理念,愈加契合万世师表的抽象。
上一篇:子不语怪、力、乱、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