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使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孟子》更新中~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杨,爰方启行。’故居者有集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原文)
我们来回顾上一讲的内容,齐宣王问孟子想要拆毁明堂,该拆还是不该拆?这个时候孟子借着拆明堂这件事情,给齐宣王讲了王政,如何去施行王政呢?无非是保民,如何爱民如子,为百姓去着想,列举了昔者文王的例子,是如何为百姓着想的。
当听到过去文王所做的事情,齐宣王说讲得好,那么作为君主听到了孟子这段话,自然是欣喜的、赞同的。所以他去赞赏孟子讲的好,天下百姓都来归服,百姓安居乐业,拥护君主,自然是好的场景。这个时候孟子反问齐宣王,既然是好的为什么没有去做呢?
从这里我们先来做一个思考,做一个延伸,当我们听到一段话,会觉得很好,但是觉得很好却有几种不同的表现:首先第一种表现,对方讲得很好,但是我们沉默不语,不回答,就说明我们内在是对抗的,是抗拒的,不想做出任何的改变。
还有第二种情况,我们觉得讲得很好,但是我们却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那这个时候说明我们并不想真的去改变,所以我们觉得好,好、很敷衍。
那么,还有第三种情况,当我们听到对方说的很好,但是表情很严肃,这个时候说明我们是很武断的,虽然觉得对方说的很好,我们依然会按照本人的想法,打定了本人的主见。
所以以上这三种情况,我们去体会一下,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我们听到一个人讲的话,我们觉得他是正确的,但是沉默不语,说明我们内心是对抗的。
第二种情况我们觉得好,好,我晓得了,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要转移话题,想要聊其他的内容,就说明我们本人的内在并不想去改变。
还有第三种情况,对方说完了以后,我们的表情是很严肃的,这说明我们自有本人的打算,自有本人的主见,我们是不会听从对方的建议和指点的。
我们晓得了这三种情况,当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看到别人这三种不同的反应,我们就晓得他接下的行为会变成什么样子。
那我们再看齐宣王,显然这三种情况都不符合齐宣王。那么还有第四种情况,会赞赏说讲的真好,讲的真对,但是,接下来这个“但是”,就要不停地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告诉对方我是做不到的。
我们举个例子,有人跟我们讲要以仁德去管理企业,要用德行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们觉得好,觉得说得对,但是我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德行、但是我这个人好像有什么样的毛病、但是我对别人好,别人不认同不报答给我怎样办?
这个时候说明我们是认同的,但是我们会给本人找很多的借口和理由,以证明本人没有办法做到,没有办法去实行。同时这个时候说明我们再找借口和理由,在心里对对方还是尊重的,因为齐宣王会孟子还是尊重的,所以才会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同时他本人并不想真的改变。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如此?别人对我们讲了一段话,我们去找理由和借口,说明我们还是在意和尊重对方的,如果不在意和不尊重对方,就选择沉默不语,选择无声的对抗,或者选择敷衍和表情严肃,用本人武断的方式,本人的主见去处理问题。
我们接下来去看,齐宣王到底找的是什么样的理由和借口?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齐宣王讲,说我这个人有疾,疾指的是疾病,也就是有一个毛病,有一个问题。寡人好货,说我好财货,也就是喜欢财物这些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在齐宣王的心里,他认为本人好货这件事情,与王道是相违背的,我是好财货的,我喜欢财富,喜欢拥有的更多,我怎样能去施行王道呢?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
这个时候孟子开始要举例子了,昔者指的是已经,已经公刘这个人也是好货的。
公刘是谁呢?在舜那个时期,有一位重臣叫后稷,后稷这个人擅长农业,擅长耕种,而公刘就是后稷的曾孙,后稷和公刘都是周王朝的先祖,到了公刘这个时候,已经是夏朝了,但是夏朝的君主并不擅长耕种,也不推行耕种,不去推行农业,但是公刘由于祖上后稷就是擅长农业的,这个时候他就把本人的部族迁到了豳这个地方,也正是因为迁到豳这地方,才给周朝的先期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迁到了豳这个地方以后,到了太王时期,也就是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从豳又迁到了岐山这个地方,周王朝从岐山开始变得兴盛。所以我们由此看到一个家族的衰亡,是很多代人努力最初的结果。
我们再讲回公刘,孟子说公刘也好货,但我们看公刘的好货和齐宣王的好货,有什么不同呢?
“《诗》云:乃积乃仓;”
接下来引用《诗经》,《诗经▪大雅▪公刘》,《公刘》就是诗经这篇的名字,讲的就是迁徙的过程。“乃积乃仓”积是指的积累囤积粮食;仓就是指的粮仓。囤积粮食,挤满粮仓。
“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裹指的是包裹;餱粮指的是自制的干粮。与囊于橐,囊和橐指的是大小不同的两种口袋,囊是大口袋,橐是小口袋。也有人讲囊和橐口袋的样子不一样,囊是有底的这种口袋,而橐是两边都是散着的,没有那个底,是方便装粮食和方便取粮食。总而言之,囊和橐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口袋。
“思戢用光。”
戢指的是和谐之意;光指的是光荣。思指的是思考和心中所想。那我们看“思戢用光”,什么意思呢?大家都在想着以和谐为光荣。
我们整个再看这段话,告诉我们囤积粮食,用粮食自制的干粮,装在大小不同的口袋当中,所有人心中所想都是以和谐为宗旨,为目的,和谐是光荣的。
那我们看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首先这个部族想要去迁徙,那么迁徙不能是所有的人一下就可以走到那个地方,也不可以共同前往,一定是有少部分人先前往,去找到合适的地方,去开荒,找到合适的地方以后,才会把部族的其他人员,迁徙到那个地方。
我们可以去想,能去开荒的,寻找地方的,是不是都要是部族的次要劳动力呀?可是次要的劳动力,出去寻找地方,出去开荒的时候,家里的人的人怎样办呢?老幼妇孺要怎样办呢?所以这里就有了积累粮食,囤积粮仓。积累的粮食,囤积的粮仓,是给在家里的这些人生活的保障。
“于橐于囊”,带上这些自制的干粮,是给出行的人的保障。“思戢用光”指的是无论出行的人,还是在家等候的人,大家的宗旨都是和谐的。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互相谦让的场景,我们可以去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出门的人让在家里的人,足够的粮食,而在家里的人,想把粮食多装一些给路上的人去食用,这样一个和谐的场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公刘也好货,带着他部族的人也喜欢囤积更多的粮食。
“弓矢斯张;”
指的是带着弓箭和弓,随时都是箭在弦上的形态。
“干戈戚扬;”
指的是四种武器,干指的是盾牌;戈指的是长戈;戚指的是斧头;扬指的是大斧。
告诉我们带上各种工具以及武器,因为那个时候野兽是经常出没的,并且还有可能遇到其他部落的人,那还有可能去开荒,所以带上了各种工具和武器。
“爰方启行;”
这个时候才开始启行。
我们再整个看这一段,什么时候才要出发远行啊?是所有的预备工作都做得完全以后,家里的人有粮食吃,有生活的保障,出行的人“橐和囊”之中装着粮食,不会挨饿,同时带上弓箭,带上各种工具以及武器,在路上既可以保护本人,同时也可以做开荒的用处,这个时候才预备出行。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果囊也。”
总结了,在家的人是有足够的粮食吃的,路上的人是有裹和囊的,里面装着的都是可以食用的粮食。
“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然后才可以出发去远方。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最初做了总结,王即便您好货,如果于百姓同之,您施行王政又有何难呢?
上一篇:中式烘焙,路在何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