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风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认怂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贬义词,认怂意味着认输,意味下落于下风,也意味着不如人。
人们普遍有社会比较的倾向,社会比较也是自我概念的次要来源之一,通过社会比较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就能构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相反,如果通过比较发现技不如人,则会获得消极的自我价值,自我概念也会变得消极,从而认为本人比不上他人,认为本人没有能力去完成很多任务。
这便是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在与人比较中占上风的原理。这是由人们都想确立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
小孩争强好胜,中年人乃至老人也不例外,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中年但功利心比起年轻人丝毫不减,而很多老人也试图在某一擅长的领域与他人一较高下的缘由所在。
但有些时候过于争强好胜、与人斗勇会导致严重的挫败心理,从而可能变得一蹶不振,因而在这种时候,认怂就显得格外重要。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气质,因而有的婴儿爱哭,有的婴儿爱笑,这是由基因控制的。
每个人的智力发展速度也不相同,因而有些人能够在学生时代取得较好的成绩,而有些人则遇到很多困难,直至成年才有所建树。
这一切都表明了遗传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而一味地追求比别人强是一种不理智也不科学的心态,在适当的时候选择认怂,其实是一种自我调理。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当人们发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何不放平心态,认个怂,说不得便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忍一时,风平浪静,认怂并不意味着比他弱,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有骨气,而是意味着你比他愈加理智,愈加追求和气。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和气,这在我们的价值观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冲突面前认怂体现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而任凭事态扩大化则是人们所排斥的,最终的结果或许是赢了骨气,却输了钱财乃至生命。
退一步,海阔天空,则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在面对人际冲突时,由于情境因素和本身的生理变化,导致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保持理智,因而也就得到了目标导向的思维。
这种时候如果采取认怂的姿势,通常情况下对方会出于偿还的心理而不会咄咄逼人,这便是“找台阶下”。
由于生理变化的减缓导致思维变得清晰起来,人们也更容易想到处理问题的更好办法,从而回到正常交流的轨道上来。
此外,由于冲突的缓和,目标导向思维可能会占据主导,人们就能够根据目标进行合理的乃至创造性的思考,同时抛弃那些影响思维的额外因素,从而最无效的处理问题。
认怂不只能化解冲突,也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认知的协调。
海德提出了平衡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系统或者说单元,包括个体、他人以及与个体和他人有关联的外部事物。
当三者之间的正负关系平衡时,人的心理系统就处于平衡形态,反之则不平衡,进而会产生焦虑。
当人们面对技不如人或者失败的现实之后,很多人会选择负隅顽抗,或者不承认本人输了,以此来保持心理的平衡。
但有时候认怂或许是一条更好的途径,实际上认怂并不意味着真的认输,有时候可以把认怂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即表面认怂,但内心却不认输,深信本人可以通过努力后来居上。
这样一来,就既可以给别人留下能进能退的好印象,也能够保持努力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按照认知失调理论的观点,很多人之所以在失败之后不认输,是因为认输意味着否定了自我,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不断以来对本人的认同才能保持身心健康的。
因而这种前后的不一致会导致严重的认知失调,因而人们会否定失败。
实际上,认怂,是一种高级的自我调理能力。
认怂能让人心平气和地认识到本人的不足,从而能够以冷静的姿势继续保持努力。
所以,能进能退,才是能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材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