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汉代女性面妆的审美特征及构成因素分析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激您的支持。

引言

面妆,在现代通俗意义上就是化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信息的一个重要文化史组成部分。华夏大地上,面妆的历史由来已久,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证可考。根据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像陶塑的面部都被涂绘有特殊的花纹。

如果说远古人类面涂花纹是为了图腾崇拜,反映的是一种远古的巫术典礼,而非现代人眼中纯粹美化面部的话,那么先秦时期的粉白黛黑就是一种直接的化妆典礼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使用粉、黛、脂、泽等化妆器具的明确记载。

先秦特别是周朝,是一个非常尊尚礼文化的朝代,这时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人们把女子的内在美,比如精神、才能、智慧等符合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修养与美德统称为“德”;把女性外在容貌和体形的外在美统称为“色”,儒家学说中强调女子的美应是“德”与“色”的统一,当“德”与“色”发生冲突,二者不能同美时,应以“德”为先,“色”则为次。

发展到汉代,正是汉民族构成、汉文化精髓确立时期,其理性文化与楚汉原有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使汉代文化更加的生机勃勃、恢弘伟美。给汉代面妆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推动着化妆行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成为我国古代面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转机点,为后世灿烂辉煌的中国化妆史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儒家思想下决定的“女为悦己者容”

汉代是个男权社会,具有极强的等级制度,男尊女卑,女子依附于男子。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性审美观,对女性的审美意识和标准具有着实际意义上的主导权,比如汉武帝好“八字眉”,令宫人描绘,则后宫佳丽争相效仿,最初上行下效成为风潮。女为悦己者容在这个时代的前提是儒家的“父为子(女)纲”和“夫为妻纲”,女子先要服从男权,再靠男权寻找女权。

男性的审美观虽然决定了女性审美的方向,但同时也训练了女子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使得面妆方式和面妆材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让其妆饰技艺达到了成熟的地步,从而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人类的审美能力。其实与其说面妆是一种女性文化,还不如说面妆是一种男性文化。

汉代女子虽然屈于男权社会,审美观受男人审美观的统治,但这不影响汉代女性有自主见识的对本身进行打扮,很重要的一个缘由是汉代女性相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封建社会日趋完善成熟的,其他朝代所不能比的。之所以汉代女性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与当时的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劳动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分不开的。

汉朝初期,百业待兴,且封建礼教扎根较浅,妇女的劳动不止限于家庭之中,还有在室外劳作的。据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上所绘田间劳作图中,就可以看到有不少女子在田间帮丈夫一起耕作。但汉代女子所从事的职业中最次要的还是纺织业,妇人们除了农忙时协助丈夫耕作,几乎其他所有时间都在纺纱织布。

“鸡鸣入织机,夜夜不得息,女子纺纱织成的丝绸,在开通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汉代女子在其他诸如漆器制造、酿酒、学术研究以及商业活动等行业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她们在对汉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奉献了自己不弱的力量,这是该当被予以承认和奖励的。

但不得不说,女子在当时的地位相较男子还是十分低下的。有些面妆是因为男子喜好而创立,有些面妆则是汉代女性潜意识里,遵照男尊女卑的儒家礼学思想:认为男子以强大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而创造的。

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丝绸之路,海上贸易,还是边境贸易的开辟让汉族与境内外各族交往频繁,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彼此间都带来巨大的影响。面妆原料和制造工艺的交流,让各自化妆品原料和面妆款式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丰富。可以说若没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和海陆贸易链的构成,汉代面妆不会这么丰富,最少彩妆时代的出现不会在汉朝。

二、颜如美玉,目似秋水,人面桃花相映红

汉代社会崇尚女子肤色以白为美,特别是西汉的美女标准是纤细而肤白,丑女标准是肥胖而糙黑。“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汉代女子对基础面妆非常的注重不只要用专门的洗脸水洗脸,还要用面脂滋养皮肤,再扑上白粉,使皮肤变得愈加白净滑嫩等。这一时期的基础面妆已经基本完善,次要内容包括面部清洁、面部滋养和白妆打底。

汉承秦制,地方集权,导致汉朝等级森严。汉武帝即位,开始开疆拓土,海陆买卖频繁,致使汉代物品资源等空前丰富。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带来了他国地理分布的同时,也带回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特有物品,匈奴特产“燕支”就是其中一种。之前因为经济等缘由不能预测的事物也得以蓬勃发展,比如“红妆”。

“红妆”,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妆容。红妆在秦朝时期就有滥觞,“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秦朝红妆的次要材质是朱砂。朱砂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色红,又因为其产于炼丹,所以又被直接称之为“丹”。后来因为色泽喜庆,朱砂量少而贵重常被帝王用来钦点文曲星状元,因而又被称为辰砂。“燕支”在两汉的引入使得红妆蓬勃发展起来。

张骞不只带回了燕支,也带回了使用燕支妆面的习俗,这种彩妆被赏于后宫众嫔妃,贵妃美人争相使用,上行下效,燕支在中原作为面妆材质开始流行,彩妆时代也从汉代正式开启。燕支在使用时一般先用米粉或者铅粉打底,使皮肤变得白净光滑,然后涂抹燕支,这样白里透红,人面桃花,更显鲜艳。这样调好肤色就可以勾画黛眉,点缀樱唇。

古有成语“眉目传情”,指眉和目能够直接传递情意,是心灵的窗口。古代女子对眼妆的探索很少,最多是在眼睛四周做点妆饰,中国古代推崇细长凤眼,但直接对眼睛进行美化的记载基本可以说是无,只能通过对眉的妆饰来反衬眼睛,让其看起来比妆前更细、更长些。这个汉代流行的广眉显眼细长就是一个代表。

《诗经·卫风·硕人》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眉,能都反衬眼型,作为重点面妆之一还与眉的特性有关。眉是独一可以轻易去除,并通过描画而直接改变外形的器官。不同的眉形和眉色,在中国易经玄学中起着相人运势的作用。它的变化很直接影响着人面部全体的轮廓和气质,好的眉形是评价一位美女的重要部分,特定的时候直意为美女,比如“美眉”一词。

唇,一个人面部最性感的部位,在面部妆饰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朱唇一点桃花殷”,因而唇色常被着重妆点。最早的妆唇习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现已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唇部涂朱”的泥塑女神头像。其他朝代,诸如春秋战国也时有描绘女子口唇施朱的帛画出土。

汉代女子唇妆形制崇尚小口。在儒家思想女子“四德”中,“妇言”排名第二,仅在“妇德”之下。女子口小,玲珑灵秀,而且从面相上说具有易满足,不长舌妇的特点。汉代女性的唇口以红、以小为美。女子天生口小者不常有,但色彩艳丽、可塑性强的唇脂则常有。点上一点,就能让大嘴厚唇立刻变为樱桃小嘴,因而在古代用唇脂来美化嘴唇被称为“点唇”。

面饰,次要指粘贴或者绘制在女子面部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女子化妆的一个重要门类。汉代的面饰次要有花钿、面靥、额黄等。花钿次要包括妆贴饰物和眉间额上绘制图案,汉代最流行的花钿是“点丹”。面靥由来已久,嘴两角酒窝处点“旳”来作月信标志。额黄则开始于汉代,灵感源于佛寺中的金装佛面,受当时求仙风气的影响极大。

三、从妆面色彩看汉代面妆审美

一白遮三丑,汉代女性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在汉朝初定,国力不发达,王后都在田里帮忙劳作的时期,汉代女性便已晓得异乎寻常

白色的底妆让面颊的红妆更显鲜艳都永不放弃的一种审美观。就如我国现代主流肤色仍以白为美,这是中国五千年来都没有变过的现实

红色,被中国人认为是最吉祥的颜色。红色的面颊让人觉得身体健康,脸色娇媚。汉代女性在燕主流入中国后义无反顾的使用了,没带半点犹疑,可见其对红妆的渴望。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汉代妇女通过燕支在脸上使用的浓淡程度呈现的不同效果,创造出适用于不同年龄层的红色妆容。

鲜艳,适合年轻的女子使用。酒晕妆,燕支在使用前就已经与白粉调和,上妆后颜色均匀,着酒晕妆者有文静、严肃之感。所以多是中年女性在使用,而飞霞妆在涂抹燕支后还会再上一层白色妆粉,这样白里透着红,显脸色苍白。这种妆容很多老妇人在使用,因为使用后会让人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以自然为美。中国古代女子的眉色也以黄种人特有的眉色——黑色为美。“粉白黛黑”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存在,特别是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常让宫人画青黛眉。特别是从波斯引进的螺子黛,一颗价值千金,但汉朝皇帝每天都让宫娥用它画黛眉,可见当时人们对黑色眉毛的喜爱。

汉代女性唇以小为美,唇不够小者甚至通过敷白粉,掩盖唇色,重新用胭脂描画唇形。汉代女性唇形越画越小,甚至小到只描绘上下唇珠,其他的诸如唇红、唇缘都被掩盖的地步。这种上唇只要唇珠一小点,上下唇形似樱桃、小如珠子的唇妆在当时非常的流行,文人骚客也忍不住赞赏一声“樱桃小嘴一点点”来表达本人对此妆容的喜爱。

结语

汉代女性面妆之所以能构成男性审美和女性地位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儒家思想文化恰恰引导了男性审美观和决定了女性的地位,它的影响最隐秘也最重要。民族融合则次要丰富了汉代女子面妆原料,提高了汉代女性的创造力。汉代女性面妆是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外交情况的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妇女,就晓得本人的脸上刺上几何纹样来表达本人对美的追求。女为悦己者容,汉代女性面妆既是为了取悦别人,也是为了取悦本人,从最开始的白妆,到燕支引进后的红妆,再到五彩绚丽的面饰,无不体现着汉代女性对美的追求。

两千多年过去了,汉王朝的辉煌已然不再,但是汉文化的光华并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吞噬。时代的变迁,王朝的更替,汉文明的精髓不断传承、发展直到今日。汉代女性通过不断尝试与创新,创造了许多美艳动人,顺应当时特定社会环境的新妆式,无论是对其后朝代的面饰发展,还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妆和影视舞台剧化妆都有着积极的自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

[2]崔豹.《古今注》.

[3]范晔.《后汉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