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清平乐大火的珍珠妆,原来是和月事有关?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近日清平乐热播,皇后嫔妃们的妆容引发热议,珍珠贴面妆稀奇又漂亮。特别的是点在嘴角两边的珍珠尤为奇特

面靥(ye)又称妆靥。靥指是指面部皮肤上的小凹陷,多在笑时出现,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酒窝陈旧的面靥名称叫“”(也称“勺”)。指妇女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

“的”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它是用来作妇女月事来潮的标记。

古代天子诸侯后宫内有很多嫔妃,以防贵人不小心临幸到正在月事期间的妃子,产生晦气,于是就有人就想了个法子,就是在来月事的妃子面部点“的”,女吏见到便不列其名。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留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于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吏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

后来后宫的宫女和舞姬看到看到面部点“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随时着“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为面靥的一种,并传入民间。

汉繁钦《弭愁赋》中便写道:“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

除了在酒窝处点“的”之外,面靥的外形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有的外形像钱币,称为“钱点”;有的外形像杏桃,称为“杏靥”;有的制成各你的花园外形,称为“花靥”,特别是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金黄色小花,称为“黄星靥”。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云:“余仿花子事,如面光眉翠,月黄星靥,其来尚矣。”

段成式《酉阳杂俎》:“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诗词中也有不少提及这种妆靥的,如“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

由此还创新了一种新妆容,碎妆

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便记载道:“至后周,又诏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指的便是这种面妆。

从魏晋开始,点靥也不局限于仅贴在酒窝处,而是发展到贴满整个面颊

面靥妆饰也越来越多品种,除传统的圆点花卉形外,还添加了鸟、兽等抽象

唐刘恂《岭表录异》中载:“采之曝干,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翅尾嘴足,无所不具。”

而清平乐中的珍珠妆就是玉靥。用珠翠瑰宝制成,多为宫中嫔妃所戴。

翁元龙在《江城子》一词中便有咏叹:“玉靥翠钿无半点,空湿透,绣罗弓。”元好问在元曲中也曾咏有:“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果然爱美之人,不论古今

@今日头#我要上头条# #自媒体# #历史知识# #清平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