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广州诗词之夜”第五讲:张洲讲述《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杨乐娟图/主办方供图

9月23日晚,由广州市文联、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广州市作协、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广州购书中心承办的“广州诗词之夜”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广州购书中心开讲。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洲作为特邀嘉宾,聚焦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诗经》,为读者呈现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讲座。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经过五百多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最初在公元前6 世纪编定成书,距今已有2600多年,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诗经》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地位,如果说《诗经》需要标注关键词,那么源头和音乐性就是它重要的关键词。”张洲认为,阅读《诗经》,首先应从文学的角度去诵读,欣赏其韵律之美、表现之美及音乐之美。

《诗经》次要以四言为主,两两结合,大量地使用叠词、双声、叠韵词,通过独唱、对唱、帮唱等方式,朴素自然,交错使用,构成美好的声律效果,凸显悠扬清新的音乐之美。此外,赋、比、兴的运用, 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使得个人情感进一步净化与升华,藉此让心灵感化的艺术世界温暖现实世界。张洲呼吁,在面对社会的普及教育中,应该重点传播审美,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美育能让人变得愈加通透轻盈,因为追求大美,人们既无力量扎根大地,也无力量飞跃星空。

《诗经》是中华民族幼年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记忆,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基因,是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学之源。张洲提出,现代人读《诗经》,最重要的是从其思想中汲取精神养料,找出隐藏于文本、修辞、审美之内的文化内核,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松 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