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陶渊明一首责子诗,幽默风趣又无法,却让后人笑到哭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这个天底下,最痴心的人是谁?

恐怕也只要父母了。

好不容易生下来,又怕养不大,没日没夜地操心。稍大一些,该上学了,为了日后不落在人后边,这一番操心费力,自不必说。等到念出书来,又替他操心婚姻大事……

总之,只需活着一天,心就一天放不下来。

在这一点上,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大智大贤,但凡是为人父母的,都一样概莫能外。

即便是陶渊明,这样的高人隐士。

责子

(上阕)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写这首诗时,陶渊明40多岁。

这时的他,已经决然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不再出仕当个芝麻粒般的小官了。每日里,安心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干起了老农民的营生。

这就是诗的一开头,他为什么说: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年过四十,两鬓不但生出了白发,而且还很多。所以用一个“被”字,也就是“披”的意思。浑身的肌肉也变得松弛,不再像以前那么壮实。

生老病死,人生常事,本来也没什么。

然而,更让陶渊明不甘心的是,眼看着本人一天天变老,可本人的儿子——虽然不少,足足有5个,可却没一个像本人的,都不喜欢读书学习。

本人当年,“少学琴书,修习儒家经典”,“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本人的这5个儿子——

就说老大阿舒吧,今年已经16岁了,却那叫一个懒呀……

几乎天下无敌了!

有时候本人都怀疑,是不是当初取名取错了?叫什么不好,偏偏叫“阿舒”。结果,使得儿子那叫一个“舒展”呀,整天就晓得躺着了!

责子

(下阙)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老大废了,也就废了。只是老二阿宣,比起他大哥来,也没好到哪儿去!

眼看15岁了,可对于学习的兴味,还是一星半点没有。

至于老三阿雍、老四阿端,就更不用说了。两人已经13岁了,可连6+7等于几这样的题目,都算半天算不出来!

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

幸亏还有个小儿子,小名叫做阿通,即将9岁了。

但也只晓得贪吃。

整天不是嚷着要吃“梨”,就是嚷着要吃“栗”。关键发音还不标准,搞得你也不晓得,他到底是要吃梨子,还是要吃栗子。

你说,陶渊明这个当父亲的,能不头疼吗!

然而头疼归头疼,终究还是:

天运苟如此。

老天就给了你这么5个儿子,你能有什么办法呢?

一点办法也没有。

顶多就是多喝几杯酒,然后借着酒劲,把本人为人父的这些个烦恼呀、痴心呀什么的,给好好消一消。

然而用酒消,真的能消得了吗?

才不会呢!

53岁时,陶渊明得了一场大病,似乎就要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他心里想得更多的,还是本人的这5个儿子。

于是,便写了一封家书,名叫《与子俨等疏》。

在这封家书中,最令他耿耿于怀的,就是:

“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在以为本人即将死去的这一刻,他还在后悔,当初因为本人性格刚直,不懂得趋炎附势搞得“与物多忤”,与官场的各色人物,根本不能很好地相处。

后来,干脆辞官归隐,当起了老农民。

这样的做法,虽然是他个人的事,却使得本人的5个儿子,从小在贫穷饥寒中长大!

要不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呢!

一个人,一旦为人父、为人母之后,他本人就不再是他本人了,因为整个心都放在了儿女身上。虽然本人也很清楚,“儿孙自有儿孙福”,可还是忍不住要操心,忍不住要痴心。

我们中国的父母,不就是这样吗?

一代又一代。

本文为“索彦读诗书”原创,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并转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