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被称为“大自然界的女神”的她,原来内心有颗“田园魂”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这个冬天,没有人不喜欢李子柒,就像没有人轻易拒绝一盆麻辣火锅的引诱。一个短视频的网红博主,一个四川农村的90后姑娘,凭仗原汁原味甚至有些“土得掉渣”的乡村四季生活场景,让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令无数中国人津津乐道,甚至有海外粉丝称她为“大自然界的女神”。

李子柒跃升为一种文化现象级,有人关注精致画风,有人青睐土味美食,有人打量人家后院,也有不少人研究团队策划和流量变现,我看到的是进驻到她体内的“田园魂”。

随便点开一则关于她的短视频,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是清新多么的画面,着深蓝色的棉袄,一双灵巧而粗朴的双手,或穿针引线,或砍柴劈木,或摘瓜择叶,或刀切猪肉,或晾晒瓜果,或淘米蒸饭,细节之处,给人以“人间送小温”的暖意,最初的落脚点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美好意境。视频之外,缓慢而怡然的生活节拍,不觉中拨动现代人的心弦:“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到哪里去安放我们的“田园梦”?

或许,去乡下度假,到海南过冬,满世界打卡旅游,暂时满足一些成功人士的精神需求,但是,灵魂深处的不安和疲惫心灵的焦虑,拿什么才能彻底治愈?李子柒,无疑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抵达的可能——回归心灵,拥抱自然。

最彻底的回归,莫过于让“田园魂”进驻体内,无论身处闹市,还是格子间里,都能够抵达淡泊而宁静的理想形态。陶渊明无疑做出了表率,面对丛林法则和利益博弈,他选择退却,这一退,干干净净,无欲无求,本人构建了一个桃花源;有桃花源,他似乎还不满足,饮酒作诗,“带月荷锄归”,“但道桑麻长”,开创了“田园诗派”,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

夏立君先生的解读可谓经典,“陶渊明给中国文化额外添加了一个灵魂——田园魂。陶渊明之前,这个灵魂若隐若现,陶渊明把它显化了,让它成为幽灵,只需是幽灵,就有一再现身的能力。陶渊明呼应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田园梦、怀乡梦。”

这颗“田园魂”横空出世,标注出面对苦难转向本身的全部尊严,和孤单灵魂悲痛隐忍的审美高标。年过四十,他没有抱怨和退缩,而是一退到底,抛弃所有功利和欲念,做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喃喃自语道,“知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茫茫四野,他发出大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与其说是他“金刚怒目”的一面,毋宁视作一个诗人的灵魂之问。

同样的,我们围观李子柒,容易看到她脚步轻盈、云淡风轻的奔波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春种秋收、忙于灶台,今天打个秋千沙发床,明天做坛佛跳脚,为了做一碗手工拉面,她揉制二十多块面剂,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然而,很少人了解她的心路。她的成长经历并不顺遂,最最少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窘境

她原名叫李佳佳,自幼父母离异,父亲去世后遭继母虐待,后来爷爷奶奶把她接回去抚养。爷爷去世后,年仅15岁的她外出打工,吃尽苦头,曾混迹夜场。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使她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毅然辞掉工作回到老家绵阳,陪伴在奶奶的病床前。偶然机会,她涉足视频领域,从零学起,在无数次失败中走向成功。

所以,她才会说,“你眼中的生活技能,只是别人的求生天性。以前是为了生存,现在是为了生活。”她在贩卖田园牧歌式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传递生生不息的“田园魂”,她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大地上行走和歌吟——虽然她的背后有专业团队和商业运作,却丝毫不会影响她的美学示范和顽韧力量。

我们渴慕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很多时候,也是找寻另一个真实的本人,抑或是说,找寻自在和尊严。那么,何谓自在?何谓尊严?在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性比过去进步了吗?每个人都应有所深思。

田园生活没有常人想象的那样闲适、安然,一入田园万事不愁也是非理性的,能够肩锄躬身土地的人,一心扑向无涯自然的人,势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经历剧烈的抗争和挣扎,饱尝各种屈辱和磨练,那就是放弃世俗追求,转身走向无人理解的至高境界。他的放弃正是尊严所在,他的决绝正是他的自在体现。

就像张炜先生的观点,如果当年陶渊明有一部手机,他的陶式生活就会彻底崩溃,“陶渊明的艺术有一种日常和淡远的性质,这种不折不扣的精神上的健康饮食可以让人放心地、长久地享用,他的艺术和他的日常生活一样,没有膏粱厚味,不伤味蕾,只是日常蔬食,不冷艳不吓人,更不刺目。这一切所构成的那种恒久之美,内在之美,恰恰是第一流的艺术人物梦寐以求的。”可见,现代人跟随李子柒,既有补偿心理,也有安慰机制——找回自然带来的永久感和安全感,以及永久繁殖的尊严和自在

因而,后人可以效仿陶渊明,今人能够接近李子柒,却永远无法抵达;我们可以与陶渊明做邻居,把李子柒视为爱豆,却终究成为不了他们,无法进入他们的特异本质。换个角度说,如果人人都做李子柒,那么整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不如以她的精神世界为坐标,而审视、反思、重塑,在本人选择的领域里勤耕深作,把这里守望成一片精神田园,继而获得“田园心”,在岁月流转中安顿灵魂,拥有“田园魂”,让精神的根脉日益粗壮,内心世界变得足够强大。

春节临近,李子柒为奶奶预备年货,炼猪油、炸油底肉、做年糕,处处萦绕着中国年的喜庆和富足。她用冷熏方法把腊肉做出新花样,胡椒猪肚鸡、腊味煲仔饭、咸蛋黄猪肝,好一个腊味十足,年味涌动!

其中,有两个镜头令我久久难以忘怀,刚烤好的红瓤地瓜,她先递给奶奶咬一口;刚端上桌的肥瘦相间的红烧肉,她先给奶奶盛进碗里。隆隆冬夜,

炉火正旺,举手投足,粗茶饭蔬,都氤氲出激荡心灵的隔辈亲情,让人不由深受感动和精神洗礼。或许,这正是春节团圆的文化深意。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协助,各大使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